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乡村学校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学校要坚持教育的基础性,突出乡土文化特性和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当前乡村学校文化存在着升学的意向追求与现实可能,片面教学与完整育人,移植城市现代文化与传承乡土传统价值,离乡脱农与留乡为农,发展普通教育与提供职业技能的困惑与纠结。乡村学校文化要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原则,明确新的价值取向:提高乡村学生基础素质与培养合格公民,培育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满足其多元发展需求,服务于城乡教育与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综述,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当前乡村教育对于乡土文化处于疏离状态,诸如“跳龙门”的乡村教育目标,“向城性”的乡村教育内容以及去乡土化的乡村教师养训体系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师资养训等方面重塑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荣”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教育依赖于本土文化背景,乡村学校教育也不例外。现今乡村学校教育肩负着承继、挖掘、创新乡土文化的重任。通过对广西三江县三所乡村小学的调研,发现乡土文化缺失现象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文化自信,学生衍生文化疏离,学校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处于弱者形象的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形态在离农教育中不断上移。为了走出困境,乡村学校教育应重视乡土文化回归与复兴、提升教师的文化资本、加强学生的文化濡化、匡正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属于乡村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可以为乡村振兴补充精神文化之“钙”。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关键主体,其认知和实践直接决定着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实现。调研发现:教师认可学校具有保护、筛选、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功能。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一是乡村教师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可度高;二是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的具体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面临着乡村教师窄偏理解乡土文化、参与意愿有待提高以及乡土文化功能发挥层次缺漏等现实困境。乡村学校要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需要以优势视角确认乡土文化功能的育人价值,在行动体验中探索更加合适的方式,多方协力提供保障支持。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乡村教育活动中,乡村教师兼具多种文化身份,这也决定了他们带有特定的文化使命。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乡村教师逐步沦为了乡土社会的陌路人,其文化使命隐匿在狂飙的专业化进程之中。理清乡村教师的文化身份,可知他们的文化使命在于:开启乡村儿童知识视界,推动乡村社会良性发展,促成乡土文化再生产。促成乡村教师文化使命的复归,政府要推行"乡土"指向的教师教育政策;学校要回归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主动参与乡土文化再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8.
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对乡村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影响着乡村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使得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加强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共同愿景,培育共同价值观;二是要建构教师文化,生成乡土情怀;三是强化制度约束,养成文化自觉;四是要根植乡土文化,形成学校个性。  相似文献   

9.
乡土情怀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热爱、扎根乡村教育的精神动力,是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坚实之基。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健全、自我参与乡土文化建设不多等原因,导致其乡土认同感缺失、乡土归属感孱弱、乡土使命感不强。基于此,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和自我内生式成长。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农村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开发为切入点,对乡土文化在农村教育中的融入展开研究,通过对当前农村学校教育在乡村文化资源运用上的薄弱之处展开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学生社团活动开发策略,从而促进乡土文化资源获得更大的价值开发,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仅在于教学设备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完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立足于当地实际,从有关于农村自然的、人文的资源汲取营养。通过探究家乡历史、文化,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让他们体验到传统美德,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创造能力,加强他们对语言的领悟和驾驭能力,更增强他们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2.
李长吉 《教育研究》2012,(6):80-85,96
农村教师除了学科知识、教育类知识、实践性知识之外,还应拥有生产生活的地方性知识、历史文化的地方性知识、传统民俗的地方性知识、民间艺术的地方性知识、地理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思想观念的地方性知识。农村教师掌握地方性知识,可以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保护与发展,可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使农村教师掌握地方性知识的策略主要是,将地方性知识纳入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中增加地方性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以教育促进贫困农村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我们在云南省寻甸县六哨乡开展了以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中心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的基本路径;构建了以社区教育为中心,依托学校建立社区学习中心、依托政府设立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当地教育与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实践的视角反思农村基础教育问题,需要对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教师管理、教研机构等进行变革。突破知识观的霸权地位,确立生活观,理顺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使农村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生活并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培育“第二种选择”,使农村学生既能升学也能就业,使农村中小学成为农村社会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解放农村教师,营造一个“留人、育人”的工作环境,建立“农村教师离职国家补偿制度”,形成一个农村教师“退出”的辅助机制;重建县级教研室,改组教研员队伍,拓展研究领域,增强专业引领和决策咨询功能,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性发展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及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一角色定位也存有淡化乡村教师“乡土色彩”,对乡村学生既有文化身份及其教学价值体认不足,其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日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使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及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作为乡村知识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While quality in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a significant issue, definitions of quality are often taken for granted rather than argued for, allow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criteria used by researchers and planners to judge quality may differ from local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particularly regarding the place within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knowledge,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non-dominant groups. However, there is an accumulating convergence of research that calls for assessments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of non-dominan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groups that engage local stakeholders’ understandings.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cent study that attempts to do this, investigating th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parents,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in Sunan Yughur Autonomous County, a multiethnic, multilingual district in rural Gansu, inhabited by several nationalities. Over one hundred participants in three schools were asked what was important for children to learn in school; including what aspects of local (minority) knowledge, culture and language should be taught as par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e study found three educational visions in local schools: regular urban education; Chinese-mediu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takeholders support the latter vision, which reflects society’s actual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pluralism, as well as much research on quality education for non-dominant group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call for a comparative approach,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wards the investig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non-dominant group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培训模式。通过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立足于教育最急需的农村地区,采取四方联动的模式,可以增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其工具性,而忽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学语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学重心仍有较大的偏离;教师的教学缺乏创新;校园周边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作用等。为改变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学生人文情怀缺失的现象,应采取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意识,注重引导学生较系统地继承经典文化,有针对性地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多项对策,以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陈进财 《成才之路》2020,(11):54-55
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关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文章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鉴赏能力及传统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进行课堂实践研究,为农村语文教师提供一份关于践行核心素养的理论依据,为农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是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为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独特对象、独特文化背景和独特目标实现的特殊性要求所具备的除一般素养外的素养。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亦是其从事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所需要的内在禀赋与外在行为的融合。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对于促进乡村少年儿童成长及发展、教师专业提升与知识资本养成、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及内涵式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为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多元及教育需求多样等特征,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之特殊素养需要树立"本土化"培养立场,具体实践路径包括:构建本土课程体系目标、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丰富本土课程资源、拓展课程本土实践形式、开展本土教育情怀实践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