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非教育学专业师范生必修的基础课,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转向存在于现实与网络两重世界,表现为现实的、想象的和虚拟的三种课程实践形态。必须坚持课程实践的时空观、文化观、审美观与价值观,通过实施"四年一贯制",从"做中学",解决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起点问题;通过以校为本,拓展途径、创新机制,解决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通过实施课程团队共建制度和改革课程评价,解决教育公平与课程民主的落实问题。这些改革举措彰显了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转向的以学习者为本、倡导学习化课程、实现课程团队共建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2.
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针对目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措施:第一,重新审视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属性和课程目标,对其属性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第二,精心选择课程内容,使公共《教育学》能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实践的最新动态,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现代教育技术能在课程中得到合理应用;第四,改革创新课程评价;第五,规划和完善公共《教育学》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3.
在一系列因素的驱动下,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由理想变为现实。本文回顾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先是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然后在"行动与体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阐述了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细则,接着指出了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效果,最后分析了有关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郭清丽 《教育与职业》2012,(27):128-129
公共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方式大大滞后于其内容的发展变化,滞后于中小学教学方式改革。实现公共教育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一是要明确新型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转变教育学教学观念;二是要构建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三是要改革教育学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5.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院校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信念系统和教育基本理论为目标。由于种种原因,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课程价值不能得到顺利实现。师范生在这门课上常会提出三个问题:我为什么一定要当老师?我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学好教育学就能"当好"教师吗?为了回应师范生的这三个问题,实现课程价值,转化课程危机,公共教育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当实现示范教师职业价值、解读教育知识和践行教育理论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升,高师公共教育学课效能差的现实愈发突显。学生不愿意学、也学不好教育学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日后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和知识障碍。通过局部试验,在结合教师专业化理念的要求下,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从课程、教学和学业评价三个维度进行了剖析和重构。指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改革是个系统工程,要本着生成、参与和效能的观点,不但内部三方面的改革要协调进行,也要在外部寻求全方位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定位的依据是 :公共教育学开设的目的 ;公共教育学、教育学、教育科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计划中关于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高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教育学对其教学工作指导价值的大小和作用的范围等。公共教育学的定位应该是 ,也必须是应用性和独立性 ,即在性质上它是应用学科 ,在教育学科体系中它处于一个独立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存在诸多弊端,不能有效地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的建设应该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建构内容体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导向进行内容调整与改革、走出知识体系构建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公共教育学是高校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是.近年来,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陷入了困境.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陷入困境,一是由于教师素质不能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二是由于教师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意识不强,科研针对性差.要解决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困境,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素质.二是教师要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三是高校要给予公共教育学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四是教师要与中小学加强联系,强化实践环节,五是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民族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并从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专业特点挖掘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资源、改革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论述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新课改背景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为指导的教学策略对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作用,对我国中部某省八年级学生感知到的教学策略、阅读兴趣、阅读成绩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学策略对学生阅读成绩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策略与学生阅读成绩的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未来,课程教学改革需进一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重视不同内容领域的阅读,凸显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创设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情境。  相似文献   

12.
高中思想政治有效课堂教学主要关注的是教学能否在三维目标上得到有机整合和落实、学生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但课堂上明显存在着三维目标没有完全落实、教学内容空泛、教学活动形式化等问题,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能完全达到课改的要求。通过分析其原因,高中思想政治有效课堂教学应合理设计并落实三维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并使之联系实际,教学活动要注重实效避免形式化,同时应重视教学反思,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中专数学教学模式也应该创新,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体制。文章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中专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现阶段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其“思政教育”意义重要。现课堂教学中,课程的“工科实用性”认识上的偏颇使得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有“融合”障碍。针对该问题,开展了“专业内容”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及改革实践。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改革可以有效突破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障碍。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教学必须实现价值转型,切实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教学变革的关键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模式——思维型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传统的《教育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学科中心主义倾向和以单一的“传授—接受”模式为主,重知识传授,轻情感、能力培养等弊端,明确提出“激趣、定向;明理、互动”的课程改革设想和“明理”阶段“整体把握、板块构建;问题先行、行动研究”的课程实施策略,并就上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育学》课程中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学教目标引导下,学生将教材相关知识和实际问题整合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过程。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立足于课改和教学实际。以人本主义等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以“一目标二行为三环节四板块”为形式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井形成了该模式较为系统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课程资源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范本,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有效的课程资源,灵活应用于教学。“错误”可以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巧妙地利用,就可以为课堂服务。数学课堂会因错误而妙趣横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课堂研究引论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或环境 ,课堂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 ,成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课堂研究就是研究者深入教学现象发生与教学规律呈现的课堂“场域”之中 ,综合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研究的研究方式。开展课堂研究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和教学论建设的需要 ,理论和实践联盟的需要。开展课堂研究需要广大教师、教研员、教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合作。研究课堂有主客位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深描解释法、教学案例研究法  相似文献   

20.
评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地位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序  管浏斯 《教育学报》2007,3(5):39-45
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由于对真正的"知识"和考试中的"符号"两个概念的混淆,导致了新课改对知识教育的激烈批判。"三维目标"的提法未认清"知识"、"过程"与"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客观上知识地位的下降,因此无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基础教育改革只有保证了知识的核心地位,才能够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