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析现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完善的动态机制和科学的学科绩效评价体系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一流学科提供的发展机遇。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实施路径,以海洋水产类地方高校为例,提出了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3522”发展战略和具体建设措施,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来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学科制度,在根本上是要立足制度优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应重视科研创新,但更要忠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但要加强“四跨越一导向”的研究中心建设;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一流的学术标准,但更要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各级政府和各个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我国"双一流"建设之路.我国大学和学科建设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后发赶超",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目标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有很多契合点,大学科技园可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升科研水平与推进成果转让、继承创新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家"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后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大国家战略,共137所高校和465个学科入选。在这137所高校中,16所高校为非"985""211"的地方行业高校,这些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经验较少。本文在分析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后,从学科规划、学科特色、资源配置、人才师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制度体系建设等八个维度对一流学科建设路径进行探究,以期找到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为地方行业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列,凸显了学科建设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国家的长期战略,“双一流”建设不只影响那些“一流建设学科”,也不只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而是会对整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作为对“双一流”建设的应对,很多高校围绕学科的增减、学科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分层与分类等对学科建设的方略进行了调整。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相关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6.
目前,"双一流"高校全面发力建设医学院、形成医学院建设热潮的现象,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除"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政策效应外,已建设有医学院高校的示范效应、"双一流"动态调整机制的压力效应以及医学学科建设的倍乘效应,促使"双一流"高校全面建设医学院。"双一流"高校建设医学院要着力解答中国问题,深入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切实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科学设置"双一流"评价标准,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握医学院建设内生需求;着眼完善学科结构体系,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互补;充分借力外部优质资源,坚持高起点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金和 《西部素质教育》2019,(3):142-143,147
文章探究了行业特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路径选择,包括围绕规划,细化目标,明确争创一流学科的发展路径;以发展学科特色为基础,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以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办教育,大力推进办学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先进大学精神和文化。  相似文献   

8.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还存在行政化管理为主导、目标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错位、学科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且特色不明显、学科建设创新意识不足、学科建设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而传统的路径依赖是重要原因。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为“重点学科建设”的历史惯性、学科建设实践的多重锁定、学科建设的成本和学习效应以及学科建设利益主体的博弈与平衡等方面。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应完善“政府—高校—学院”一体化的学科制度体系,构建彰显“育人为本”和学科本质特征的文化—认知体系,促进“学科管理”向“学科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9.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不区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对16个首轮建设学科给予公开警示,是这次公布名单的三大“看点”。文章认为,“双一流”建设必须遏制身份化趋势,淡化建设高校、学科的身份色彩,要通过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聚焦学科建设,真正办出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结合点,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学科建设涵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3大领域。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学科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工作方针,坚持走“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之路。要树立特色学科理念,凝练特色学科建设方向,加强特色学科队伍建设,进行特色科学研究,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和完善特色学科条件建设。  相似文献   

11.
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领域的基本制度.伴随着大学发展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为淡化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对于我国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促进大学之间以及大学内部学科发展水平的相对均衡,有必要通过相应制度变革以淡化重点学科评选中的行政主导,强化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退出或淘汰机制,尽量缩小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高水平行业性大学是支持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力量,其中,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和提升竞争力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国内行业特色鲜明的五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工商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在学科建设方面总结其从跳出学科视野整合学科资源,拓展学科边界孵化发展根基和通过学科支撑优化生态系统等相关经验,对高水平行业性大学学科建设的途径和特点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在非行业性学科中发掘行业特色生长点,横向跨越学科门类积极构建行业性交叉学科,在特色学科与一般学科互依互促中形成学科共生的生态体系等创新观点,为我国行业性大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相关借鉴与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科建设制度从“重点”转向“一流”标志着由政府选择性重点学科建设向高校竞争性一流学科建设的范式转变。学科建设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激进式制度变革、渐进式制度变革和断裂性制度变革三个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看,学科建设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受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学科建设价值取向的深层结构影响;由于传统的制度惯性和组织行为惯习,学科建设制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学科建设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多元主体博弈、政策学习机制以及外部示范效应。实践中,我国学科建设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重塑多元主体关系,健全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科评估制度,以推动形成一流学科建设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以轻工类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为例,分别从学科、学科群、学科系统三个维度观测其学科分布情况,发现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普遍面临着学科内容老化严重、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学科发展潜力受限等问题。基于此,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确立"学科特色型"办学定位,重视"学科生态"结构调整,遵循"社会需求"服务逻辑,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5.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着知识和智力支撑。我国"双一流"建设为入选高校学科发展提供着多方面的有力支持。该研究通过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特征的梳理分析,发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具体包括:系统性、长期性、地方性和特色化等。研究发现:未入选"双一流"建设行列的地方高校处于财力不济,师资实力不强,学科平台少且层次低,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低,以及学校管理质态有待提高等困境。为了深入推进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学校决策者的大智慧和大手笔,为学科建设定好方向;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利于学科发展的氛围;第三,需要积极彰显学科特色,实现错位竞争;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学科基地建设也是现实选择;最后,实施地方化与国际化策略,实现学科建设的顶天立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四大国际学科排名指标体系及学科评价方法出发, 比较各大世界学科排名异同性;用数据对比中国和美国高水平大学学科的差距,分析中国大学学科格局现状,指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需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科评估是高校学科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各学科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对最近两次评估结果进行了排名变动的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两次评估排名显著变化的学科门类为工学和医学;排名显著变动的学校集中于高水平院校及单科型普通院校。文章从评估指标和学科发展特点两方面,探寻两次学科评估结果出现显著变动的原因,结合排名显著变动情况,明晰我国当前学科建设进展,推进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生长点。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亟待厘清六对基本关系: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学科分野与学科融合以及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为此,高校应通过"根据现实需求,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回归育人本分,去‘研究生化’发展;重构课程体系,走‘通专互补’道路;立足本土文化,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着力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重视师生关系,构建良性的师生互动"等优化路径,加快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转型视角,回顾2002年以来我国学科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变化趋势,梳理中国特色学科评价的演变逻辑。在此基础上,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趋势、高校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如何合理定位、如何推动管办分离、如何防止评价目的被异化等方面分析我国学科评价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探讨教育评价转型视角下中国特色学科评价的发展方向,以期提高学科评价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服务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