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学科治理是基于知识生产、组织行为、社会需求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从学科建设走向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现实审视,学科治理主体“貌合神离”、学科治理权力“僭越缺位”、学科治理制度“内外失衡”、学科治理文化“藩篱阻隔”等,制约了大学学科发展及其治理成效。实践中,亟须推进多元主体及其权力的协同共治、加强学科治理制度内外联动、强化学科治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来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学科制度,在根本上是要立足制度优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应重视科研创新,但更要忠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但要加强“四跨越一导向”的研究中心建设;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一流的学术标准,但更要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相似文献   

3.
转型社会中技术治理模式渗透至中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制度构建及其运行机制,使一流学科建设带有显著的政府驱动特性。其核心制度逻辑是以行政动员、项目制及二者相互渗透为核心向路,形成以行政权力为轴心,以频繁性政策指令为驱动,以层级化项目为依托,以问责评估为合法性依据的一元化技术治理体系。一流学科建设的技术化治理实践存在着固有困境,即非对称性评价及“制度化”与“去制度化”的内在张力。必须以变革大学制度为基点,通过转变政府支配地位、建立对等性问责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转变文化—认知基础为行动策略,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4.
学科建设制度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工作体系相关内容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学科建设制度概念的内涵以及学科建设制度化的意义,在分析学科建设制度创新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即国家对学科专业的划分)及其相应的学位授权审核、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国家重点学科的遴选、高校内部学科建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进行学科建设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不区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对16个首轮建设学科给予公开警示,是这次公布名单的三大“看点”。文章认为,“双一流”建设必须遏制身份化趋势,淡化建设高校、学科的身份色彩,要通过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聚焦学科建设,真正办出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和华勒斯坦“学科规训”思想论述了制度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重要功能,分析了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三个实际问题:科研成果为什么出现“公地悲剧”?学科申报为什么存在“学术失范”?学科目录为什么面临“学科悖论”?提出了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到制度实施机制的学科建设制度创新的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福州大学化学学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讨了如何以创新的理念使“化学一流学科测试中心”更好地服务于一流学科的建设。文章以“测试中心”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服务学科建设,发挥设备效益,构建信息系统,完善安全制度,培养人才队伍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管理新模式。通过该模式,夯实了院级测试中心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的基础,并为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与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主要缘于:学科评估与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遴选的规则存在差异,前者为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和绑定参评,后者为无需申报和专家委员会认定制度;指标体系与标准存在差异,前者采用已然设定的指标体系及具体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后者根据"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确定的选择标准;学科发展本身具有动态性。学科评估与一流学科建设都实施动态监督与管理,共同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与政策环境,旨在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二者相互补充、共治共进。学科评估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管理需要平衡,既要注重学科既有沉淀与学术贡献,又要注重发展潜力、国家急需与重大利益、新兴及交叉领域带来的需要与创新;坚持国内评估与国际评估的制度平衡,积极引入和参与学科的国际评估与认证。  相似文献   

9.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参与到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活动中,建设和发展自己的教育学科.“985工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其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对建设我国一流高水平大学至关重要.文章对28所“985工程”大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从研究领域状况、师资力量状况、人才培养状况和支持机构状况分析“985工程”大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对“985工程”大学如何更好地建设教育学学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是确立准确的学科方向;二是组建优势的学科组织;三是制定健全的学科制度;四是培养合理的人才梯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科建设研究从初步探索走向拓展深入,研究内容涉及六个重点领域:学科建设目标和规划研究,学科建设内涵和功能研究,学科建设重点和制度研究,学科建设平台和基地研究,学科建设的投入和队伍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的模式和评估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有待拓展,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亟待推进,学科平台建设协同机制研究尚需深化,学科发展自组织能力建设研究有待丰富,学科文化培育研究亟待增强。  相似文献   

11.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我国高校对西方名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坚持走中国特色学科建设之路,探索学科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思维、中国道路,是导正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航向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高校学科治理成功的标志。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旨归是助推我国学科建设迈向“三化”——自主化、本土化与世界化,努力开创出一条自主推进、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一流学科建设之道。该建设道路主要有四条具体路径:国家统领,走内生自主的建设之路;育人优先,走人才强学的长效之路;产学融合,走创新创业的学科知识激活之路;整体推进,走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学科系统建设之路。在新时代,发掘、坚守、弘扬这些“特色”是我国一流学科永葆本色、走出低谷、走向巅峰的国家方略。具体而言,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应转向“守中望西”的学科建设立场,设计“中体西用”的学科建设方案,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公共核心指标的特化。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列,凸显了学科建设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国家的长期战略,“双一流”建设不只影响那些“一流建设学科”,也不只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而是会对整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作为对“双一流”建设的应对,很多高校围绕学科的增减、学科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分层与分类等对学科建设的方略进行了调整。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相关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13.
王瑜 《江苏高教》2021,(2):38-42
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摸索前行的过程,回顾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和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90年代的改革可以视作是对于50年代初期改革的一次大规模的纠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影响也延续到了当今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当中。改革中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人才培养回归理性;单科性综合性辩证前行,一流高校发展受到阻滞;政府主导权增强,高校多元化、自主化发展受限。从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学科发展突出地方优势和行业特色、教育质量注重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发挥集中控制力和自主灵活性等相关启示,为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民航交通运输学科作为交通运输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影响着交通体系,对国家部署的战略交通枢纽有着支撑作用。交通运输一级学科建设,既要结合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又要积极体现学科优势,必须明确民航交通运输学科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梳理“一流学科”建设思路,发挥其学科优势,在建设民航交通运输一流学科的目标引领下,加强师资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促进民航交通运输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评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学科评估既要依靠先进的评估技术手段又要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科学的评估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但真正一流的学科绝不全是评估评出来的,而是知识与学术长期积淀的自然结果.对于一流学科的评估,应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和学科文化的差异,在完善同行评议机制的基础上,谨慎地使用量化评价技术,并及时对学科评估本身进行认真评估,以确保评估是促进而不是妨碍一流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科群是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目前许多高校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主要抓手。地方高校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难以比肩部属高校,只有通过错位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才能在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以校城融合的研究视角,将学校的学科建设置于城市发展的视野中,有利于优化学校学科结构,提升学科群建设水平,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大学与城市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一流大学,各国有不同的战略。德国“卓越大学”的建设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卓越集群”建设为重点。“卓越集群”聚焦重大研究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鼓励不同学科和院系的研究者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平台。德国“卓越集群”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在于,在注重学科基础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如何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大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的涌现多创造一些制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18.
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领域的基本制度.伴随着大学发展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为淡化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对于我国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促进大学之间以及大学内部学科发展水平的相对均衡,有必要通过相应制度变革以淡化重点学科评选中的行政主导,强化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退出或淘汰机制,尽量缩小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学术骨干是高校学科建设团队中的骨干力量,是学科实力提升和优势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学术骨干作为学科团队中的引领人,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团队中学术骨干的领导力,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学科建设中,学术骨干在学科引领中存在领导力观念滞后、学科内部体制机制不健全、学术骨干能力素质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知识生产模式是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及影响,进而找到学科建设创新之道,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经历着从追求学术卓越的“模式Ⅰ”到注重问题解决的“模式Ⅱ”、再到突出协同创新的“模式Ⅲ”的重大转型,衍生了政治的、公共的与竞争的多重学科发展逻辑,并使学科呈现出组织的综合性、制度的开放性、知识的集成性和文化的包容性等新特征。顺应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新要求,应立足顶层设计,树立系统思维,从调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改变知识导向逻辑、改革学科组织形式、革新学科制度体系、创建新型学科文化生态以及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