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么”姓,读“腰”,不读“什么”的“么”;2.“干”姓,读“甘”,不读“干部”的“干”;3.“行”姓,读“形”,不读“银行”的“行”;4.“应”姓,读“英”,不读“应酬”的“应”;5.“黑”姓,读“贺”,不读“黑白”的“黑”;6.“仇”姓,读“求”,不读“仇恨”的“仇”;7.“区”姓,读“欧”,不读“地区”的“区”;8.“任”姓,读“人”,不读“任务”的“任”;9.“朴”姓,读“瓢”,不读“朴素”的“朴”;10.“折”姓,读“舌”,不读“折扣”的“折”;11.“单”姓,读“善”,不读“单位”的“单”;12.“舍”姓,读“投”,不读“舍得”的“舍”;13.“…  相似文献   

2.
房产类契约涉及房产的计量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常用不同的房产类量词。福建畲族文书契约房产类量词主要有“间”“?”“橺”“堵”“植”“透”“所”“座”“号”“位”“栋”“块”“爿”“撇”“僻”“进”“扇”等,经考证,“间”“?”“橺”“堵”“植”是表示房屋局部的量词,犹“间”,但它们出现的地域有差异;“透”“所”“座”“号”“位”“栋”“块”是表示房屋整体的量词,犹“座、幢”;“透”除用于房屋整体,还可用于表示房屋局部;“爿”是表示半的量词;“撇”“僻”是表示附属建筑的量词;“进”“扇”是间接表示房屋的量词。房产类量词考释,可以反映契约的地域性、复杂性,也有助于补充词典释义和促进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或”即“常常”、“往往”,“必以情”即“必以诚”,“用”当解作“因为”、“由于”,“执辔”即“拉着马缰绳”,“弗之怠”即“不懈怠 ,之 ,结构助词 ,无实义”,“清角吹寒”当释为“凄清的号角吹来寒意”,“中庶子”即“君王的家臣”,“封”即“筑土为坛以祭天”,“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情怀而并非叹老嗟卑的牢骚 ,“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成、同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文选” 注释中的“择”“太史公”“物”“戎马之地”“横”“仰”“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伍”、“引决自裁”、“鄙陋没世”、“负下”“以”“岂其”“投刃”“通习”“加”“导”“舍”“路”“烈””疾”“完”“行”“治、乱”、“物”,等条,提出了异议,并作了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5.
“冫”是一个部首,现在的“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有十种情况。“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冫”是“冰”,但是“冰”是作声符;“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冫”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字义和“冰”相似,而因此以“冫”为形符;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  相似文献   

6.
姚建宏 《语文知识》2005,(10):15-16
数字从“一”到“万”都可以构成成语,如“一鸣惊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令五申”“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六月飞雪”“七擒七纵”“八仙过海”“九牛二虎”“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千钧一发”“万籁俱寂”……这些成语言简意赅,具体形象,具有很好的修辞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嵌入数字的成语,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一)由数字“一”“半”和“不”“莫”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某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个意义。例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我们以“治”去解释“乱”,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古代汉语中这类词确实不少。“逆”有“违背”义,又有“迎接”义;“离”有“相连”义,又有“分开”义;“舍”有“存留”义,又有“弃去”义;“贷”有“借与”义,又有“求借”义;“假”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借”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受”有“付予”义,又有“承接”义;“息”有“灭”义,又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俶真训》部分语辞的解释值得商榷:“炊以炉炭”当作“烧以炉炭”,“时丽”犹言“一过”,“一龙一蛇”犹言“或龙或蛇”,“碎脑”当为“碎胫”之误,“断”为“沟中之断”,“徙倚”义为“徘徊”,“汗漫”与“溷澖”义同,“土汩之”当从《太平御览》作“沙土汩之”,“人性”间夺一“之”字,“白”当训“光”、“明”,“趋行”非“越行”之误。  相似文献   

9.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干”姓,读若“甘”,不读千部的“干”。 “行”姓,读若“形”,不读银行的“行” “应”姓,读若“英”,不读应酬的“应” “黑”姓,读若“贺”,不读黑白的“黑”。 “仇”性,读若“求”,不读仇恨的“仇” “区”姓,读若“欧”,不读地区的“区”。 “任”性,读若“人”,不读任务的“任”。 “朴”姓,读若“瓢”,不读朴素的“朴” “折”性,读若“舌”,不读折旧的“折”。“单”姓,读若“善”,不读单位的“单”。 “舍”姓,读若“设”,不读舍己的“舍”。 “查”姓,读若“扎”,不读查找的“查”。 “解”姓,读若“谢”,不读解放的“解”。 “…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诸多矛盾,初中体育教学又随之出现了新的矛盾.要正确处理教学中“需”与“求”,“身”与“心”,“面”与“点”,“教”与“学”,“放”与“收”,“苦”与“乐”,“考”与“评”的矛盾,大大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资源“丰”而不“硕”,“优”而无“势”的现状,也存在“多”而少“大”,“全”而缺“名”,“投”而乏“资”,“发”而匮“才”,“创”而薄“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词性较活。名词“动化”,情况较多。单个记忆,很难掌握。抓住规律,不难掌握。以下分述,七个段落。为了好记,编成歌诀。 (一) “不”“弗”之后,名词“动化”。例如“不雨”,“雨”即“下雨”; 又如“不事”,“事”即“做事”。“不农”“不疫”,“不衫”“不履”, 翻译方法,相同无异。 (二) “欲”、“能”之后,名词“动化”。例如“能诗”,“诗”即“作诗”; 又如“能水”,“水”即“游水”。“莫能名之”,“尚能饭否”“能官”“能民”,都可类推。  相似文献   

14.
在平时阅读中,我们常见到汉语中有不少动宾结构可表示“人”,如“种田”、“采矿”、“教书”、“唱戏”、“捕鱼”、“织布”、“开车”、“理发”、“摄影”、“绣花”、“卖国”、“牧羊”、“购货”、“伐木”、“讨饭”、“养猪”、“种茶”、“筑路”、“献技”及“卖狗皮膏药”等。如在英语阅读中稍注意一下,我们也会发现类似这样的表达形式,如kiss-ass(=flatterer)马屁精,  相似文献   

15.
名不副实的“短书”书信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书”“简”“札”“帛书”“尺素”“尺牍”“尺翰”“尺简”“尺牒”“笺”等,而通常不称“信”。“信”与“迅”通,指的是送信的使者,和“书信”是两码事。文字的发明是书信产生的首要  相似文献   

16.
稍懂数学的人都知道,“+”、“-”、“〉”、“〈”、“=”、“∵”、“∴”一类记号,乃是约定俗成的运算符号,分别表示“加”、“减”、“大于”、“小于”、“等于”、“因为”、“所以”的意思。此外,似乎别无他用。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流行语都是从网络上流行开来的。譬如,早已家喻户晓的就有:“被”“雷”“圆”“宅男”“宅女”“菜鸟”“山寨”“秒杀”“蜗居”“杯具”“餐具”“洗具”“偶稀饭”“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不差钱”……网络热词热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么,这些网络语词何以能够热行呢?  相似文献   

18.
《说文》:“厂,山石之 岩,人可居,象形。”本义是“山崖”,又指“水涯”,是“岸”字的初文。古代常通“庵”(音ān),多用于人名。从“厂”的字中,有一些原从“广”,见下。圭厂厅 原作“厅”,现简为“厂”旁。同样的还有“厕”(原作“厕”)“厢”(“厢”)“厩”(“厩”)“厨”(“厨”)“厦”(“厦”)字等。仄 常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与“平声”相对。音zè。厉 易与同音字“历”“利”“励”相混。注意:“厉害”不等于“利害”;“再接再厉”不要误写为“再接再励”;“秣马厉兵”不要误写为“秣马励兵”。丶丶丶丶丶赝 音yàn…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则理解为与人对立的“自然”。儒家对处于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说的人指抽象的泛爱的“仁人”,而他的一些传人们又多半把这种“仁人”加以改制,蜕变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里去,所谓“朕即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1.“委曲求全”误为“委屈求全”。“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之意,指为了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是“曲折婉转”的“曲”,不是“含冤负屈”的“屈”。 2.“戒骄戒躁”误为“戒骄戒燥”。“躁”,性急,不冷静;“燥”指缺少水分。二者意思完全不同,不能混淆。 3.“既往不咎”误为“既往不究。”“既往不咎”又作“不咎既往”,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咎”在这里是责备的意思,与“追究”的“究”要区别开来。 4.“销声匿迹”误为“消声匿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