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平时的教学中偶尔也会出现有些题目的答案说的不是很完美,这就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老师就要认真研究答案,找出不严密的地方,从而把学生的疑惑及时的予以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以一道题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儿童"学校恐怖症"虹飞病例一:宁××,女,14岁。性格内向,文静寡语,虚荣好强.从小学到初中,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在家父母娇宠,任性依赖。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有一道题被老师扣了分,她不服,私下与同学核对答案,发现与她一样的答案老师并未扣分。她找老师问错...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有点类似于赛场上运动员与裁判的关系。裁判错了,运动员也得服从。某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中有一道选择题明显没有答案。但因为老师没说,全班同学没有一人提出试题是错的,全都随意写了一个答案。遇到问题时,老师会提供最容易得分的“最佳”答案,学生自己的答案都得服从于老师的最佳答案。在国外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爱迪生的老师给学生讲1+1=2,并举例说:  相似文献   

4.
问题提出——不容忽视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您是否会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且效率低下?” 这个问题,出自2004年9月10日《法制晚报》与新浪教育频道联手推出的“老师,您累了吗”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7.13名的被调查者选择的答案是“经常会”,有43.83%的被调查者选择的答案是“偶尔会”。  相似文献   

5.
贵刊在2008年第12期刊登了姜海军老师的《质疑高考答案的科学性》一文,姜老师对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Ⅱ)物理第24题所给出的答案中,认为利用平均电动势求电源的平均功率有失科学性,笔者对姜老师这一观点不敢苟同.下面将原题和原解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每天,学生要上好多节课,而有些课上完后.学生们回味无穷.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究其原因是兴趣使然.而兴趣来源于急于明白老师问题的答案.可见提问的技巧太重要了。  相似文献   

7.
“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杨振宁语).我想每个有远见的老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猎物“总有吃完的时候.而“枪“可以让学生不断的“捕获猎物继续生存下去”。要让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在将来工作岗位有用武之地.作为计算机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学法组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会用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笔者将结合自己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尝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听了一节公开课.这位老师课前进行过精心设计,上课时“妙设”情景。课件上一幅幅图片美仑美奂.令人目不暇接,此时的教师俨然是一名导游.伴随着甜美流利的讲解,把学生和听课者瞬间从遥远的古代带回到了发达的现代,随着鼠标的点击.画面上出现了四个物品,教师让学生交流喜欢哪一个?而交流的同学都表示喜欢前两个物品.教师耐心地启发着学生,用期待的目光巡视着全体学生.终于有位学生读懂了老师的眼神,站起来回答喜欢另外两个……教师非常满意地点击出“正确”答案,并有条不紊地在黑板上张贴着事先准备好的纸条。  相似文献   

9.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圣人由巫演化而来;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也就是说,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人”,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促织》有:“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这是清代社会生活的写照,巫和卜合一,盛行民间,求巫问卜,巫、卜从中获利。古代,巫和卜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各行其事。最早,还是囿于宫  相似文献   

11.
记得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很重视培养我们的速算能力,每节课她都会出一些数学题让我们换算,每道题只说两遍。我是个插班生,由于数学基础并不是很扎实,所以经常落后于其他的同学。在我们算题的时候老师喜欢在我们身边走来走去,顺便看我们的做题情况。有一次,老师发现我的答案与我旁边一个男生的答案不一样,而那个男生是我们班数学成绩最好的,老师便对我说:“你算错了,仔细检查一下。”可我检查了两遍也没有发现我什么地方错了,这时老师批评我说我不认真。后来证明是那个男生的答案错了我的是对的。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1999年第3期《教师博览》上读到《老师,请您走下讲台》一文,该文指出“教师的去留由学生决定,四川一中学开学生炒教师先例”。事件的主要经过为:1998年9月,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7)班学生在开课不到两周内“炒”了三位英语老师。被“炒”的第一位老师,全班同学公认其“很负责很辛苦”,“只是教学方法不太适应学生的要求”;第二位是“当地教育界很有名气”的教师,但她显然没有考虑到该班学生成绩的参差不齐,“全班同学怀着惋惜的心情,婉拒了这位老师”;第三位老师,让两名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故意不用教材上的A答案,而用了同样正确的B答案,老师判定为错误,这位老师也兵败7斑。  相似文献   

13.
表扬与批评,这个话题对于老师来说永不过时!其中,既饱含着纯真的笑,也不乏悔恨的泪!今天我们就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考考大家,希望几位老师的答案会给同仁们一点启示。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自己的答案或新的题目,也请告诉我们,共同让这个传统的评价手段更加丰满、鲜亮!  相似文献   

14.
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触最深的便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届不如一届,这大概和现当地老师办的“小饭桌”、“辅导班”不无关系。现在有很多家长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寄托在老师的家里,教师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家庭教师。学生一有疑难问题,一问教师答案立现,用不着学生自己思考,教师会直接给他答案。学生读书读得像个少爷,好像读书的目的只要知道答案就可以了。南于长时间的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己单独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无从谈起,思维的惰性渐渐养成了。不少在小学里学习顶尖的学生,一到初中,由于课程增多,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我在一家文摘报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期中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小家伙垂头丧气。他父亲看到试卷上有两道看图写话题:一道是画面上的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孩子的答案是“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错,订正为“哥哥在浇水”。另一道是画面上有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儿童,孩子的答案是“庄稼丰收了”,结果也被老师判错,并在题上订正为“小朋友捉蝴蝶”。原则上讲,根据画面显示的内容,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答案都不应算错。于是父亲问孩子:“答案正确,为什么没得分呢?”孩子吞吞吐吐地说:“老师说,她…  相似文献   

16.
曾见过这样的漫画:老师问“雪融化后将出现什么”,甲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水”,老师判对;乙同学写下“春”,老师送给他一个大大的“×”。好一个发散思维!其实,乙同学的答案要高明得多,他没有去搬用那人人皆知、或许老师早已教过他们的“正正规规”的答案“水”,而是开动脑筋,刻意求新,从雪  相似文献   

17.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一、尊重赢得尊重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N·伯格是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创始人.他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DNA键与外来的DNA片段结合,形成新的遗传基因,获得1980年的化学诺贝尔奖.伯格从小就喜爱科学,中学时他参加了课外生物小组,辅导老师叫索菲亚·沃尔沃,小伯格有不懂的问题向索菲亚提问时,她很少把答案直接告诉他.起初,伯格对索菲亚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并不了解,原来,索菲亚并不把灌输现成的知识作为重点,而是启发学生们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教他们如何利用图书馆查资料,如何通过实验来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小伯格发现,自己的收获往往比事前预想的还要大.”——摘自袁振国主编的《教育新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汇》2011,(10):8-8
广州某媒体报道,现在的老师批改作业越来越少了,甚至习惯让学生互改作业和对答案。不少家长认为这是老师“太懒”,而教育工作者则称“教无定法”,不必强求老师还像以前那样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同学们,我们一块来核对这一单元检测试题的答案……最后一题第15题答案是208。我话一出,下面同学们大呼"啊?"个别同学高呼"Yea!""老师,不会吧?我们的答案还比你的要小呢?""怎么了?答案不对吗?""老师,你的答案不对,肯定是算错了。""我的就是这个答案,老师是对的!"当同学们争执不休的时候,我似乎感觉到出了问题,因为匆忙,这个问题我没有来得及认真分析就算出了答案,是不是有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