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思与境     
<正>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物的统一。 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情与景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生动表现。 抒情诗必须畅抒胸臆,但主观的情必须借客观的景而展示,才能使读者历历如见,感同身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步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它阐明了景生情,情入景的艺术辩证法,揭示了写景就是为了抒情的奥妙。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情随景迁,这就是讲心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物色     
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况清風与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探讨了何为"神思",并围绕"神思"二字对"神"和"思"进行分阶段论述。全篇以"神"为核心,以"物"为载体,以"游"为终极目标,以"思"为贯穿,经过"神居胸臆"的酝酿期,"神思方运"的准备期,达到"神与物游"的最佳状态,实现心与物、情与景的相融,达到主体内省的第二自然对客体之第一自然的超越,在突出"神思"艺术美的同时,实现创作主体之"神"与客观世界之"物"的相融相通,彰显其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古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而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喜怒哀乐,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因周围的客观景物而触发,诗词中的客观景物亦因此而蒙上主观情感的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正说明情与景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情随事生,景随情异”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为什么“一切景话皆情语也”?在一首抒情的诗词中,怎样才能做到情景“妙合无垠”呢?我们不妨读一读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相似文献   

5.
艺术创作超越不了物与情的关系,感物兴情是一个方面,托物寓情则是另一个方面。托物寓情以比为中心,其实质是由心至物,以物比心。比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其展示的是心的主导性,心为情动,情决定对物的去取。比在通常的思维情况下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的思维方式多元共生的。它必须与兴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托物寓情。就比而言,其有实比和虚比之别。实比是表,虚比是里;实比是理智,虚比是直观;实比是物,虚比是情;实比是狭义的修辞手段,虚比是典型的思维方式。它们始终是一体化的,共同承担着托物寓情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公孙尼子的《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专著。其《乐本》篇论述“乐”产生的根源曰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口单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由此可见 ,公孙尼子认为“乐”之本源是“物”。这里的“乐” ,是指“…  相似文献   

7.
一 、 保 证 " 营 养 " , 是 心 理 健 康 的 前 提 。 心 理 是 精 神 活 动 的 产 物 , 精 神 需 要 就 成 为 心 理 健 康 发 展 不 可 缺 少 的 营 养 。 1.爱 是 心 理 健 康 的 第 一 精 神 营 养 。 互 爱 的 人 际 环 境 , 不 仅 使 人 心 情 舒 畅 、 热 爱 生 活 , 还 有 利 于 个 性 潜 能 的 发 挥 , 较 好 地 实 现 自 身 价 值 。 2.尊 重 是 保 持 良 好 心 态 的 " 营 养 剂 " 。 尊 重 他 , 就 等 于 送 给 他 一 个 积 极 的 自 我 概 念 , 使 他 能 以 良 好 的 心 态 面 对 人 生 。 3.鼓 励 是 人 进 取 、 向 …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中既有以工整、细腻、逼真等写实特点为主的工笔画,又有以挥洒、流畅、气韵贯通,具有中国书法特质.以写意特点为主的写意画。世人由此将绘画分为写实派和写意派,且就重形还是重神之问题争论不休,而未知两面一体之理。对此,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写实与写意、重形与重神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10.
情文并茂,是散文的显著特色,在各类文体中,散文的这一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这就决定了散文教学可以并且应该秉持这一基本原则——"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所谓的"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是指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文章所要传达与抒发的思想感情,带领学生积极有效地涵咏和咀嚼文章具有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语言艺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王荣生教授也指出:"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清末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所作的《蕙风词话》虽算不上是词话中的佼佼者,但其所包含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却异常丰富。它在心与物、情与景、内容与形式、文艺与生活、借鉴与创新等问题上辩证地论述了曲直、巧拙、大小、厚薄、刚柔、俗雅、淡浓、虚实、方圆、疏密、动静、神、藏露诸多关系,言简意赅,不乏精论。 《蕙风词话》在论述上虽然是片段式的,但其理论却有一定的系统性。这个理论系统是由他所创导的“重拙大”建构的。“重拙大”既是况周颐的创作观和批评观,亦是他作词评词的标准,在具体运用时充满了朴素的艺术辩证法思想,本文逐一对“重拙大”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分而述之。 “重拙大”首先标举“重”。所谓重,况周颐释曰:“重者,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第4页。注:以下况周颐引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 ,孟浩然寄情山水 ,关注田园 ,并与之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清幽境界。在他纯粹意义上的山水诗中 ,他以清淡、平和之心 ,写清新、自然之物 ,从而形成了清淡之辞与隽永之味相渗而成的情韵美、清旷之情与清谧之景交融的意境美 ,构成了其“清诗句句尽堪传”的“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学中“志”与“情”有着复杂的关系,熊十力先生从哲学的立场提出“以志统情”的观点。志是心之所存主;情虽缘物而生,若能体现本心之德,则须与志相协。以志统情既是对宋明理学性情观的统合与发展,又体现了熊十力先生作为哲学家的独特诗学观。  相似文献   

14.
石榴     
云博对你说:下面是三篇写物的文章。风、小鸟、石榴在作者笔下都有灵性,栩栩如生。作者以一颗敬畏之心和一个聆听者的姿态,对自然景物心领神会,才使其文字转化成生命的符号而充满活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若没有对自然风物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又哪来这些充满灵气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15.
    
云博对你说:下面是三篇写物的文章。风、小鸟、石榴在作者笔下都有灵性,栩栩如生。作者以一颗敬畏之心和一个聆听者的姿态,对自然景物心领神会,才使其文字转化成生命的符号而充满活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若没有对自然风物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又哪来这些充满灵气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16.
云博对你说:下面是三篇写物的文章。风、小鸟、石榴在作者笔下都有灵性,栩栩如生。作者以一颗敬畏之心和一个聆听者的姿态,对自然景物心领神会,才使其文字转化成生命的符号而充满活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若没有对自然风物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又哪来这些充满灵气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17.
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古代文论就很重视情、志、神、气等主体因素在审美活动(包括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强调致用的儒家学者论文重视情、志,而追求审美高峰体验的道家学者更推重神、气。汉代尊儒,论文以情志为主;魏晋尚玄,论文以神气为本。仅就魏晋南北朝而言,继曹丕之后,嵇康、葛洪等重神气,裴子野、颜之推等更重情志,前者追求适情怡性之妙用,后者更强调修身养性之功用。而弥纶群言,识昧园通,立论较为持平者,当首推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  相似文献   

18.
心与物,情与景,这是历代文艺评论家所探讨不已的理论课题。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主体的心理情感与客体的自然物象之间,仿佛总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西晋陆机第一次将心物对应关系引入文艺创造的审美范畴。他在《文赋》中说:“仁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子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这就是说,万物随时令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里会呈现出不同的外部特征,从而也会引发观赏者相‘应的喜怒哀乐之情。到了六朝,刘娜继承和发展了陆机这一美学思想,他在《文心雕龙·物象》中…  相似文献   

19.
臧学民 《初中生》2009,(1):36-41
云博对你说:下面是三篇写物的文章。风、小鸟、石榴在作者笔下都有灵性,栩栩如生。作者以一颗敬畏之心和一个聆听者的姿态,对自然景物心领神会,才使其文字转化成生命的符号而充满活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若没有对自然风物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又哪来这些充满灵气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20.
付建军 《初中生》2008,(9):24-27
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委婉地宣泄出去。如果所借之物就是眼前所见之物,所托之心表现为某种道理,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即物明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