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2.
<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文学想象>一书是现代文学研究视域里关于乡土中国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乏新的学术发现.首先,作者摆脱了西方式的传统现代性研究视角,而将乡土中国本身作为研究的方法;其次,作者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对鲁迅等经典作家的农民观给予更全面独到的发掘和阐释;最后,作者在一个点线面交织的叙述结构中完成了现代文学作家笔下农民形象的嬗变研究.  相似文献   

3.
乡土叙事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建构了乡村与城市互为想象的两种镜像,并且形成了乡村仰视城市、城市俯瞰乡村的一般审美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由对视发展为对话,二者互为开放和拥抱的同时,农民对于城市的想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想象姿态和审美情感的渐变在新世纪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及时捕捉这些新鲜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塑造新的农民形象,全面把握文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律动与特征。  相似文献   

4.
《歇马山庄》、《农民帝国》、《天高地厚》是新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乡土小说,叙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改革期的农村,都以能人权力罗织小说文本,表现出小说结构与生活构造的惊人一致。这表明现实生活对这些乡土小说生成的强大影响,显示出新世纪初期的这些乡土小说忠诚于生活实感的可贵品质。显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作家真切生活感悟基础上的本真的艺术想象。  相似文献   

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6.
宋学清 《中文自学指导》2009,(3):79-80,F0003
费孝通曾说过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而这个“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乡土中国”说。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传统中国,“乡土中国”真切地反映了现实中国的真实情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的新视角,研究现代文学的新视点。但是在中国作为主体社会阶层的农民,他们虽然经常成为传统中国关注的重心,却永远成为不了“乡土中国”的真正主人,这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故乡》和茅盾的《春蚕》都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两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各具特色,不过作者在写作时都对中国农民这一形象做了深刻的描绘与思考,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特色。另外,鲁迅和茅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民的生活困境与思想状况,揭示了造成社会底层人物悲剧命运形成的根源,深刻批判与剖析了当时农民的悲惨现实,并以此唤起他们的觉醒意识,让我们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农民。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手机》塑造了三类中原农民形象,分别以奶奶、黑砖头和路之信为代表,通过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当下中原地区农民所特有的品质。这些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得电视剧《手机》对都市人性的批判更加深刻,审美味道更加浓厚,也使得电视剧《手机》反映了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着的深刻的变化和所处的特殊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鲁迅对乡土中国、中国农民两种审美认知图号及其来源进行分析,结合作品解读来分析两种对立的衣民形象类型,并指出各自在丈学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报告文学系列中的精细之作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报告文学系列中的精细之作  相似文献   

13.
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1 billion, of which over 0.8 billion live in rural areas. Th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quality of this rural population directly influence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 Furthermore, the nature of this rural population also influences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Without a modernized agricultural sector there can be no modern industry, and without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there can be no prosperity in urban areas. Therefore, enhancing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workforce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undertaking of long-term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北乡土作家笔下塑造了一批不安于现状、试图打破乡村常态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一代叛逆农民形象。由于现代生活的城市化、商业化主潮以及东西部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减弱了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主体认同感,又因为没有可供借鉴的范本和经验,他们体验着更多的焦虑与困惑,加上青春的骚动,许多的叛逆都是盲目的。另外,作家们也塑造了许多理性的年轻农民,他们在现代化进军西北乡村之时,进行着西北农民的现代性转化和自我人格的建构。这些富有理性的叛逆者形象不仅对"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农村将如何发展"这样的社会实际问题有所帮助,也对当下乡土作品中新型农民的塑造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的国情,积极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推进农民教育的历史性战略选择。目前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的三种技术模式分别基于广播电视技术、基于卫星接收技术和基于互联网技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持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成为农村重要的教育资源。当前农村远程教育中存在着认识不够深刻、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才培养的教育框架尚未形成以及资源效用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该加大对农村远程教育的宣传、探索出一套既适合国情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标准和规范以及积极开发和建设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建立健全教学资源整合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6.
美国送教下乡运动始于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前叶达于鼎盛,其目标在于"将从事现代农业的知识与技能传播至田间地头、村户农舍,将旧时代农民改造成为新职业群体",其主要形式包括农民讲习会与农科示范田两大部分。送教下乡运动的蓬勃兴起为美国现代农民培育体系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石,是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康志刚长篇小说《天天都有大太阳》以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柏树庄为艺术场景,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反映了深刻社会变革中农村的生活面貌,塑造了李连春等一批鲜活的农民形象,描绘了如诗如画的北方乡村风景。  相似文献   

18.
基于黑龙江省农村实地调研数据,为了研究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行为,从人力资本角度采用二元logistics方法实证分析影响农民培训行为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行情了解和健康状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相关人力资本要素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起重要作用.根据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各类培训主体要针对不同受众对象进行针对性培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培育农民市场观念,完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对农村稳定和农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同时,农村基层政治制度的完善又制约着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若将土地流转制度与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结合起来思考,在当前土地流转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可以更好地发挥村民自治的组织作用和制度优势,保障土地流转合法有序开展和农民权益不受侵犯,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推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视角分析了推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