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刘东明  陈立 《语文天地》2011,(12):22-22
“客有吹洞箫者”一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少参考书并不统一,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种: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中的“客有吹洞箫者”该如何翻译呢?笔者发现不少译本的译法并不统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翻译方式:(1)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2)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相似文献   

3.
一、“客”是谁? “客”在《赤壁赋》中前后出现6次,分别是: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客有吹洞箫者  相似文献   

4.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的七月十六,他第一次泛舟赤壁.因这次夜游赤壁,便有了一篇震古烁今的名文<赤壁赋>.<赤壁赋>成了我们认识苏轼的一个窗口,而"客有吹洞箫者"之"客"也成了解读苏轼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6.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8.
王方 《考试周刊》2010,(52):27-28
苏轼的前《赤壁赋》历来是评论家争议的一篇佳作名篇。文章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诗情画意般的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而深刻的哲理则在不经意中水到渠成,这就是它成为名篇佳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兰亭集序》里,王羲之高呼曰"死生亦大矣。"在《赤壁赋》里,苏轼借客之口叹息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个朝代的智者均在其作品中流淌着生命的意识,探讨着生命的意义,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但两位作者对生命的思辨意识却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赤壁赋》中,主客因“水”与“月”的永恒联想到人生命之永恒因而释怀于功业难就、人生短暂,这种思维是因苏轼内心道家的宇宙观而起。但笔者认为《赤壁赋》只是苏轼短暂的自我解脱,在《赤壁赋》前后皆有作品表明苏轼并不因官场受挫而放弃儒家的进取之志。笔者试从《赤壁赋》中“水”与“月”对主客的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苏轼的《赤壁赋》思想内容之丰富,从古今读者对其异彩纷呈的解读赏析中可窥见一斑。但对文中第三段"客"所回答内容的理解,就阅读到的有关文章及各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对此所作的解说赏析而论,笔者觉得大多不怎么令人满意。如文中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句用意是什么,引用赤壁之战的典故的用意是什么,这一段人生的变奏曲,究竟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对于引用《短歌  相似文献   

12.
游戏规则:根据"横向""纵向"的提示,将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即可,每格只可填入一个字。横向:一、清代戏曲作家、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扇》等。二、苏轼《赤壁赋》中,"水光接天"的上句。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一生写了将近一百万字的诗词和散文,而所写的赋却只有十一篇。在这如凤毛麟角的十一赋之中,赤壁二赋尤为人所称道。罗大经说:“太史公《伯夷传》、东坡《赤壁赋》古今绝唱也。”学者们为苏轼作传记、写专论也常以《赤壁赋》作为其代表作。当然,由于二赋内涵丰富深邃,后人在理解上也有不尽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14.
<正>教《赤壁赋》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苏轼的"取舍哲学"。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突围"说起。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苏轼突围了一大波"文化群小"的围攻。当然,这些"文化群小"中,也包括"文化群大"沈括。对此,我不完全赞同。苏轼真正突围的是政治和自己。《赤壁赋》即是明证。在一次次  相似文献   

15.
正师:很多古文游记散文对于同游者都会有交代,如《小石潭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而《赤壁赋》一文,与苏子同游之"客",却无名无姓无籍贯。作者为什么忽略对同游者"客"之身份名姓的交代?据你推断文中"客"可能为什么人?学生调动以往的阅读及生活的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猜想。生1:黄州偏僻,客身份卑微,有无姓名不重要。生2:大概是个隐士,苏轼不便提其姓名。生3:也许是这人悲观消极,不成熟,不大气,  相似文献   

16.
在读2001年第10期《班主任之友》上刊登的杨海敏老师写的《我们眼中的考试》一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错误。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我们把考试看作打仗的话,我们需要有大将风度,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谈笑间灰飞烟灭”。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在《赤壁赋》中并无此句,也找不到类似的话。所以,说“谈笑间灰飞烟灭”语出《赤壁赋》实属错误。《赤壁赋》与《赤壁怀古》都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赤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创意缘起 《赤壁赋》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之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豁达乐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从教高中语文十余年,换过了好几种语文教材版本,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没有苏辙的文章入选,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询问了初中的语文老师,发现初中教材中也没有苏辙的文章,我不禁发出一声浩叹:子由文章今何在?"一门父子三词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三苏"之名,如雷贯耳。很多人知道苏洵、苏轼的文章,因为教材里有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等;但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相似文献   

20.
《赤壁赋》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课文,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从苏轼独特的处世哲学出发,分析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的对人生、自然与时空的思考,进而拓展深度教学,体会苏轼旷达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