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崔、张故事流传过程中,《王西厢》对法聪、法本、孙飞虎、欢郎形象进行了改造,使得他们的言行和故事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积极娱乐视角下,《王西厢》中这些人物形象的形成,与观众读者积极娱乐的需求有重要关系。在带给观众读者娱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也是人物形象和作品具有特殊魅力和久远生命力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是中国戏曲佳作,剧中婢女红娘聪明机智、大胆泼辣,显得成人化,且具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她在崔、张二人爱情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时代背景及作者在红娘身上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是造成她在剧中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会真记》、《董西厢》和《王西厢》,人们称为《西厢三幻》。幻者,化也、变也。仔细阅读这三部作品,就可以了解红娘在怎样蜕变着:元稹笔下的红娘,只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线索人物;通过董解元悬河之口,红娘变成一个不可或缺的、自个儿能够站稳脚跟的艺术形象;而经过王实甫  相似文献   

4.
从元稹的《莺莺传》中红娘雏形的出现,再到《董西厢》中红娘形象的逐渐丰富,最后在《王西厢》笔下红娘形象的日臻完善与成熟,红娘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成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5.
《王西厢》和《(亻刍)梅香》分别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婢女形象——红娘和樊素。樊素形象虽本于红娘,但与红娘在人物关系中的身份地位、在剧中发挥的作用和各自表现出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三个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红娘具有侍候者与监视者的双重身份,樊素与小姐实质上则无明确的主仆关系;其次,在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上,红娘的作用和存在意义要大于樊素;最后,红娘身上更多地表现出作者生活时代市民阶层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而樊素则多了几分"文人气"。  相似文献   

6.
王实甫《西厢记》通过崔、张、红对老夫人的矛盾斗争和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性冲突等二条情节线的交叉发展,集中地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思想。作品的第三本以红娘为中心,展开了红娘对张生、莺莺之间一连串的剧戏冲突,并在冲突的展开中克服  相似文献   

7.
《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载录崔张往来诗词书信,在内容、数量以及往来唱和的情况上,同中有别。《莺莺传》中往来应答的少,依韵唱和的没有;《董西厢》中出现了依韵唱和的情况;《王西厢》中则绝大多数是往来应答、依韵唱和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崔张爱情形态由单向过渡到双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是娱乐,也是理想——积极娱乐视角下的张生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积极娱乐视角联系故事流传过程中观众读者的娱乐和精神需求对人物形象形成产生的影响,考察人物动作的逻辑和内涵,把握人物性格和典型意义。在积极娱乐视角下,张生形象作为文化消费和审美的对象,其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是天才作家在积极娱乐作用下,对民间长期集体创作的琢磨激扬而成,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本身和全剧的娱乐效果,而且充溢着理想人格的魅力。张生是理想典型,其典型意义在于不满现状,反抗束缚,用真心志诚和知识智慧征服环境,追求美好生活,是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要求的体现,这也是其魅力所在。崭新的张生形象也因为契合了观众读者的积极娱乐需要唤起更深刻的共鸣,得到超越时空的喜爱。  相似文献   

9.
王实甫<西厢记>诞生后,明、清两代对<西厢记>翻、改、续的作品,据统计有32种左右,其中秦之鉴的<翻西厢>变郑恒为主角,并翻改<西厢记>中"有碍风化"的情节,试图"为崔、郑洗垢,为世道持风化焉".但由于<西厢记>的广泛影响,以及<翻西厢>在思想、艺术上存在的局限性,导致其始终未能撼动王"西厢"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红娘与紫鹃分别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和清代作家曹雪芹笔下的、r鬟。两人同为婢女,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地位低下;都具有真诚直率、不趋炎附势、聪慧正直的品格;都尽心尽力地去帮助男女主人公追求他们的爱情。然而,红娘不是紫鹃,紫鹃也不是红娘。红娘认为爱情应该是自由选择,紫鹃认为爱情不仅是自由选择,而且是相互知心;红娘与其小姐莺莺始终脱离不了主奴关系,而紫鹃与其小姐黛玉则是知己关系;红娘最终使张生和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紫鹃却未能完成“红娘”的任务。这些不同,主要根源于红娘与紫鹃的性格差异,她们所处的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还有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略论《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娘是《西厢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个喧宾夺主的人物。作者用巧妙的艺术手法,以老夫人、莺莺、张生作比较,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了红娘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勇敢机智,冲破封建礼教,促成了崔、张美满的婚事。红娘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成人之美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的接受者就是戏曲的观众和读者,我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民众、文人学士、统治阶层,分别分析其接受心理。从底层民众对《西厢记》的接受看,与三个因素有关:戏曲的主题暗合了接受者渴望自择佳偶的普遍心理;在红娘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到了自我被肯定的愉悦;极富生活气息的喜剧表演风格为观众欣赏和喜爱。文人学士的接受心理为:文人对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戏曲优美典雅的语言为他们激赏。统治阶层对《西厢记》的接受与以下内容有关:作品不反对封建制度与皇权,认同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3.
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存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娘在《西厢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丫环,她的作用更表现在她是剧中剧外的联络人,既是剧中人物,同时又超出了剧情范围。红娘的积极意义在于她极其符合台内、台外以及作者的各方面要求,但由于红娘的媒介作用,她不断地消解了矛盾冲突,致使戏剧矛盾无法达到真正的高潮,从而造成《西厢记》的价值弱化。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说写红娘就是为了写莺莺,陪衬莺莺。红娘是莺莺内心真实情感的外化,展示出的是真实崔莺莺的另外一面。红娘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为莺莺打算,都以莺莺的感受作为考量的第一要素。《西厢记》通过对红娘的描写来反衬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道路上的犹豫反复,以及突破礼教的困难,用红娘来歌颂莺莺的大胆与反抗。论文通过对借厢,琴心,拷艳三折中红娘形象的分析,找出红娘在《西厢记》中和崔莺莺之间的陪衬、衬托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是元代剧坛绽开的一朵奇葩。对莺莺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可以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既多情又深沉,既有热烈的追求,又有沉重的负担,进而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对封建家教礼法具有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形象,同时这个形象也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6.
明代时就有人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但作者高超的造戏手法在历代西厢作者和元杂剧作家们中是独有的,其中"铺衬"、"设关"造戏手法的成功运用,造就了情节结构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让观众得到了完美的喜剧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初,陈可辛即以自己的处女作《双城故事》在香港一片成名,他影片的对白和音乐等声音的运用都显示出更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以直白主观的语言将人物的真实心理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更以抒情表意的音乐来构建影片的时代氛围,为观众营造一个记忆空间,并借此说明剧中人物的身份、难以言说的心绪以及情感的历程和角色背后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愈加紧密。本文以《西游记》为例探析传统文学影视化过程中影视符号的塑造问题,借由符号学视角,从人物性格要素、故事背景要素、情感要素等方面解析传统文学符号,并与相应的影视符号进行对比。传统文学影视符号的成功塑造,应衍生创意故事,注重主旨意义的转换,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