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在语文课改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语文教学缺失理性精神有极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性观是一种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实践论基础上的科学的理性观,其“理性精神”的实质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善于反思,崇尚怀疑和批判,积极进取,不断变革,坚信科学能引领人类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目前,语文教学缺失了这种理性精神,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传统文化的影响,工具理性的危害,人文精神的拔高,教育霸权的宰割。  相似文献   

2.
呼唤实践理性观--当代中国中小学教育研究之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要走出当前的“高原期”,必须转变指导思想,从以理论理性观为指导转变到以实践理性现为指导。理论理性观从教育理论出发联系教育实践,把中小学教育研究看作为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手段,造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分离。实践理性琨从实践者的教育实践出发提升实践的合理性和实践者的理论水平,把中小学教育研究看作是常识的教育实践向理性的教育实践转化的过程,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3.
科技实践具有双重效应,减少、消除其负面效应是构建科技实践主体理性的前提。这种构建应遵循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的统一,“求真”与“求善”的统一,工具理性与全球价值理性的统一,它有助于我们全面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4.
理性观的变迁是导致教育精神转向的重要原因之一,理性观的定位与分化制约着教育精神的转向和构成。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理性的神话,但却消解不了理性的精髓。以整合理性间冲突为特征的新理性观要求当代教育精神的铸造必须坚持韧性目的精神、创新精神、伦理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指向。  相似文献   

5.
潘懋元先生关于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思想蕴涵着极其深厚的哲学基底: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的实践理性观。坚持对理性做实践精神的掌握和阐释,是潘懋元先生强烈而鲜明的思想风格和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新德育观是在不断总结和借鉴理性德育观和非理性德育观的理论基础和长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德育观,它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式、德育评价诸方面都有创新。  相似文献   

7.
如何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这个问题,哈贝马斯从对理性的重新阐释入手,提出“交往理性”,以补充“目的理性”的不足,力求拯救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局限于单一的目的理性即工具理性而导致的异化现状。本主要对上述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1841年至1842年,马克思写下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等文章,在整合黑格尔理性国家主义、超越康德的旧理性自由主义法学观的基础上,初步创立了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文章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的三部分内容:个体意识的理性自由观、辩证的理性自由法律实现观和国家法的理性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是基于课程的“理性”,为了“理性的课程”的实现而展开的;同时,课程改革也必须着眼于课程的实践基础,关照课程改革的“合理性”条件。辩证分析课程改革的理性与合理性的关系,审视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境遇与根源,以建构正确的课程改革观,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0.
知识教育理性、技术工具教育理性、素质教育理性和生命哲学教育理性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单一理性选择的主要表现,它导致高等教育的短期行为、人文教育泛化、生命哲学教育观缺乏等。高等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理性整合机制,即树立生态教育理性观。  相似文献   

11.
理性话语与诗意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中存在着一个悖论:以单一的理性方式反对单一的理性说教,以单一的理论灌输反对单一的灌输教育。这使德育言说无力,然而越无力却越是激发着人的理性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诗句已不能再激发起人们的诗意冥想,而唤起的却是理性的求索、再求索。单向度的理论沉思赶跑了诗意德育,造成了精神世界的贫困。然而,人仍然意识不到这种贫困。孔子将成德过程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成德过程并非就只是科学理性的心理学所规训的教育实践的“知、  相似文献   

12.
理性由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构成,实践理性有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过程理性三种形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理性表现为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情境理性和过程理性,其不同的旨趣体现为追求模式构建的价值、获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凸显模式构建的情境知识、揭示模式构建的历史品性,从而使模式构建的实践理性呈现价值引领与规范、伦理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特征。确立模式构建的实践发展方向,立足人的生活世界,建立模式构建共同体,青睐实践改进的研究方法,生成模式构建的实践智慧是基于实践理性的模式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有限度理性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将会是教学领域内新的价值诉求.在育人观上,应以“满意”为理念助学生成长;在价值观上,应使教学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观上,应明确复杂情境下教学的不确定性;在评价观上,应重视评价过程中的有限理性.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理性的事业,教师需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合乎理性地展开;健全、合理的教学理性应当同时涵具“信仰理性”、“认知理性”、“反思理性”,单一的“信仰理性”或者“认知理性”都不足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理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论树立高校理性德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华 《职教论坛》2004,4(12):19-21
当前在我国高校德育领域还存在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是不断的强化和灌输的过程.这显然还是一种非理性的道德教育观点.灌输作为德育方法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但灌输的实质就是强迫学生接受道德的知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的德育现状,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在分析高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我国高校树立理性德育观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践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理性”(Reason)一词具有许多歧义,理性内涵是一个不断历史化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却走了极端。我们不能用理性的话语去反对理性,在非理性主义泛滥产生重大危害的今天,反思理性。建立新的理性精神,无疑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7.
哲学依据自身对理性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整个哲学史大体可分为前理性时代,绝对理性时代和后理性时代,而每一个哲学时代的哲学都有自己的理性观.绝对理性主义和现代非理性主义从不同的极端将理性歪曲,于是才有现代哲学对理性观的重建.伽达默尔作为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在批判绝对理性观的基础上,用传统、先见和理解的历史性重建了哲学理性观.这对世纪之交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校需要一个良好的具有理性特质的环境。法律精神、平等观、主体意识和权利义务观等是法律理性必不可少的内核。  相似文献   

19.
第二国际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面临教条化的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概念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新阐释,但容易缺乏“清晰理性”因而陷入空洞历史观的问题。莱尔因试图通过重释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去解决这两种问题,其中问题的核心在于,实践基础上的普遍的、作为一般理论的历史理性何以可能。通过对实践概念的明晰,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般理论的可靠性论证,对历史理性在实践中生成的原理分析,以及对“异化实践”和“解放实践”这两种实践形式的区分,莱尔因批判了先验实践观上的历史理性逻辑,确证了实践基础上的历史理性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神话脱胎之后,即以理性为其主要特征。理性指向自然界(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内心的道德生活)及理性自身,遂演化出灿烂的西方文化。理性被解释为“究本”、“怀疑”、“批判”、“分析”、“辩证”、“实践”等方法、手段。理性在这些方面被使用时,便形成了相应的理性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