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道,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儒家各派对道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界说,在中国唐朝,韩愈为辨别儒家之道和释老之道的区别而作《原道》,提出以仁义为道。日本江户时代的荻生徂徕为辨别先王之道和儒家之道的区别而作《辨道》,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原道》和《辨道》以于道的解说虽然明显不同,但是两之间却存在着继承,发展关系。通过分析、比较韩愈、荻生徂徕关于道的学说,可以进一步揭示韩愈和荻生徂徕的思想特征,以及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流传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道统”的名词始于朱熹,而道统的思想源于韩愈。韩愈《原道》论先王之道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宣扬先王之道,意在与当时佛教所谓“法统”相对抗。他反对当时三教并尊,企图恢复儒学的  相似文献   

4.
“原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历史上以原道为题的文论有很多,其中以韩愈的《原道》篇最为著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原道》既是“儒学复古运动的宣言书,又是古文运动的压卷之作”[张慧.“道”之意义的生成与流动——以刘勰、韩愈、章学诚之《原道》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倡导儒学复兴运动时写下了著名的《原道》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与佛、道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他的“道”和道统说,立异于佛、道而言的,但却有着广泛的针对性。在当时,不仅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发展,而且对中唐封建社会的政治和人们的思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183;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183;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原道文学思想的发展 ,可溯源于先秦儒家学派,刘勰则第一个以此标上。其后,韩愈、章学诚各有《原道》一篇,形成了“原道”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与原道文学理论之发展相应,原道文学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三篇有《原道》是原道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揭示着原道文学的实质,故又是原道文学的理性表现。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的发展,以对“道”的阐释和表现为核心,并与当时文学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学史意义上,三篇《原道》皆有的放矢之作,以矫一代文风为务,表现了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但各具针对性;在哲学基础上,三篇《原道》之“道”或归儒道,或依儒道而出儒道,故对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有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但对“道”的阐释因时因用而导,各有圭臬;在对“文”之作用的认识上,三篇“原道”皆以“文”为“明道”之“文”,突出了原道文学中“道”的地位,但在具体看法上见解不同;在“道”的表现上,三篇《原道》皆认为“道”是“文”之“道”,强调了原道文学中文辞和文采的意义,但对“文”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对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现象,本文旨在明其源流,发其精微。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学的视角审视《周易&#183;乾卦》爻辞,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从传统语义学出发,特别是利用了Thomas语用学范畴的“意义”理论对 《周易&#183;乾卦》爻辞进行了深入剖析,探究了其语义学和与语用学意义,特别是其语境意义并进而确定了其语势——儒家成圣观,从而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具普遍意义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9.
2004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十大读书人物”,我在《获奖感言》中写道:  相似文献   

10.
韩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思想史上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其平生行事,概而言之:日古文运动,日反佛老,日尊儒学。古文运动不是单纯的文学革新运动,而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反佛老是为了生道统,尊儒学,所以前二者是手段,尊儒学才是韩愈的真正目的。韩愈之道主要是通过阐发《孟子》的思想而显出来的,孟子其书在唐宋以前的地位至低,一直被列入子部,是经过韩愈及其后人的张扬才得以挤入经部,因此韩愈的发动作用不可低估。韩愈道论主要包括:明道、原道、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何谓“明道”,就是明孔孟之道。孔子的思想在优语》一书中得…  相似文献   

11.
《浙江教育科学》2009,(2):F0002-F0002,F0003-F0004
“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是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07年初开始酝酿、同年12月正式启动的一个纯民间的、学术沙龙性的项目。该项目不仅与教育部近年来提出的“教育家办学”命题不谋而合,而且在省内外教育界反响强烈。启动两年来,迅速得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国家主流教育媒体的关注,多家省外教育部门赴浙考察这一项目。  相似文献   

12.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望.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相似文献   

13.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183;弗莱雷提出了颇具世界影响的解放教育思想。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他关于解放教育的目的——“人性化”的观点,他对传统“银行储蓄式”教育的批判和对“对话式”教育的提倡。以及他的“原生主题论”的课程观,均体现了他强烈的民主诉求。他的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用现代的批判意识去审视《诗经&#183;豳风&#183;七月》,会发现《七月》就是豳地流传下来的一首周人时令歌,一首源于朴素的生活实践的时令歌,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嵌套式时间结构、“赋”中有“兴”以及兼有“风”“雅”之制等重要特点,在教学与科研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荆立侠 《山东教育》2007,(10):16-16
读《山东教育》的“创新教育百例”栏目,常常被老师们自省的文字所感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读,求知学习称之为“读书”,这种说法一直延用至今,而且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上大学,甚至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博士后皆称之“读”。中国人可谓深悟“读”之道,深得“读”之传,深受“读”之益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谈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由读向写的迁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读能使视野开阔,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我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为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乃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以及特征等,建构起科学而完整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以人物的名字做题目的并不多见,而《卫风&#183;氓》(氓是弃妇的丈夫)就是这不多见中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氓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他在婚前和婚后的不一,婚前的信誓旦旦,婚后的施以“暴矣”,以至最后的抛弃,从文中的“蚩蚩”都可以体会出来。抓住这个关键词,就能轻易地理解全文及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道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概念。在历史上,中国唐代的韩愈率先明确提出了从尧传之孟子的传承谱系,承认道统由帝王向师儒的转移,以之抵抗老之家。时隔一千年,日本江户时代的荻生租徕在承认道统从尧至孔子一脉相承的同时,却对先王之道和儒家之道严加区分,否认孟子是先王学说的继承人,批判宋儒的学说观点,力图对传统的道统学说进行重建,恢复先王之道的治国天平下的政治性。通过韩愈和徂徕关于道统学说的比较研究,可以明白中国儒家学说在日本的流转、影响和日本儒学在批判、继承中国儒学基础上的独特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