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课文后译注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行,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一课中,302面注释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我认为“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此解不合文意。此注应释为“行大礼不必避小的责备”。因“辞”在《辞源》、《辞海》和《康熙字典》上都没有“讲”这一义项。用其它义项又对不上号。用“避”释“辞”可以与“离开”“不受”等义项相符。再“让”字,如用“责备”义项,文理也说得通些。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鸿门宴》中有个句子: “大礼不辞小让”,课本的注释是: “……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有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教版教材注释为:“做大事不必注意一些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固然有的语言环境中“让”可以当“谦让”讲,但在本中,“让”应当作“责备”讲,因为樊哙是在刘邦讲了“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以后说这句话的。刘邦赴鸿门,就是为了向项王谢罪,现在他“起如厕”,既想离开对自己不利的宴会.还想向项王告辞,如果不向项王说一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必修教材1课文《鸿门宴》中,在第24页注释22将"大礼不辞小让"翻译为"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翻译为"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笔者窃以为:教材和教参的翻译均有误,这个句子应该翻译成"行大礼不回避受小的责备"。之所以这样翻译,原因有二:一、这样翻译切合词义。首先,教材和教参的译者将"辞"译成了"讲"或"计较"。而笔者查了《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字之下,均无这样的义项;倒有一个常用义项"推托、回避"。其次,译者将"让"翻译成了"谦让","让"当"谦让"讲,本没有错。可是问题在于,在"大礼不辞小让"中不应该这样翻译,而是应该翻译  相似文献   

6.
(一)行、礼、谨、让“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高二语文课本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避免小小的责备。行,行为、作为,名词。让,指责。按:行,读为Xing,德行。礼,犹德。大行、大礼,犹言盛德。即大德。顾,注意、照管。这里作“计较”解。辞,责备、抱怨,这里也作“计较”解。谨:谨慎,这里犹言德。细谨、小让(或让),犹小德。大行,犹言大德。《辞源》(1979年版):  相似文献   

7.
曾照军 《学语文》2011,(4):70-70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其中“大礼不辞小让”一般解释为大的礼节不讲究小的辞让,“让”解释为辞让,一种礼节。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论语》中“师”字凡十六见,除表示“师旅”、人名、官名(典狱官)、“乐师”之外,尚有四例,向来均被认为,当训作今之“老师”.对此,笔者以为未然,故不揣疏漏,陈述管见,以就正于师友.第一例:“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以下只写篇名)这句话,历来人们都把它理解为:在实行“仁”的时候,即使是老师,我也不对他谦让.为什么不必谦让呢?朱熹的解释就很有代表性.他说:“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所争也,何逊之有.”但是,近人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对这句话提出了不同的解释.钱氏说:“疑此师字当训众.盖仁行善举,众皆当任,人各相让,则谁欤任此.故遇众所当行之事,在已尤当率先不复让.”  相似文献   

9.
《动态》:中秋过后,马上又要迎接国庆了,你准备了什么礼物给我们读者做国庆大礼呀?孔铭:不敢当,送礼这事最不好干,小礼送不出手,大礼又难觅,好在上天有眼,本周送来一份好礼,我就做个顺水人情,送给大家做国庆大礼。《动态》:既然有礼物,那就不要拖延,快快道来。孔铭:本周东华科技(002140)公布与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签订总承包合同公告。  相似文献   

10.
兰焰雄 《学语文》2007,(1):48-48
现行人教版(2002年审定本)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中,课文注释对“赤也为之小”的结构分析值得商榷。课文注释对“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句作的详细注解是:“如果公西华(赤)只能给诸候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为之小,之,指诸侯。小,  相似文献   

11.
石如壁 《中学文科》2009,(17):136-137
古人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也就是说,凡成大事者,应拘大节而不拘小节.在高考复习中是否也应该“拘大节而不拘小节”?在复习过程中,试卷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把重心放在高考的“大节”上,而对围绕着高考的一些“小节”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会生存》中指出:人脑是由于人的疏忽和缺乏注意而受到损害的.  相似文献   

12.
在概括现有《世说新语》“让杜许”释义的基础上,提出一解:“让杜许”同文献中常用的“让不许”结构一样,意即“谦让不答应”、“谦让拒绝答应”.“不”、“杜”义同.  相似文献   

13.
一(1)“鸿门宴”中如果刘邦拘泥于礼节,那么中国历史将要改写。所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名言一直以来被许多人奉为人生箴言。(2)07春晚十大败笔之一是:李咏“顾此失彼”。李咏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窈窕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教材和许多唐诗选本也许认为“点行”比较简单,不必注音,故不少朗诵磁带和教师读“点行(xíng)”,笔者却认为应该读“点行(háng)”。教材注释:“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可见“点行”一词与古  相似文献   

15.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南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建瓯市教育优先发展“十二五”规划》,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浦迪 《考试》2008,(10)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处做起。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如何把细节做好?最重要的,第一是认识,第二是训练。  相似文献   

1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句中“不忍为之下”,现行语文教材编者注释为:“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下面。”看了这个注释,笔者想到了《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编者给“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加的注释。其中说:“为之小,双宾语。之,指诸侯。小,小相。大,大事,指治国为政。” 把“为之小”一类短语分析成双宾语结构,是一些古汉语专家的共同看法。例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马汉麟所著《古汉语语法提要》等等,都有“为字式”双宾  相似文献   

18.
在概括现有《世说新语》“让杜许”释义的基础上,提出一解:“让杜许”同文献中常用的“让不许”结构一样,意即“谦让不答应”、“谦让拒绝答应”。“不”、“杜”义同。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五册所选《孟子二章》有些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本和教参的注释翻译又不尽正确,目前通行的有代表性的古文选本也说法不一,教学中照搬,容易出错。一、行拂乱其所为①《语文》注解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②《教参》的翻译是:“使他所做的事受到挫折。”③《孟子译注》(杨伯峻) 则意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④《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版)注解为:“行,名词作状语,译为用行动。”翻译作:“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落实字词,细审文意,我觉得以上注释均不正确。②③说把“所为”译作“所做的事”、“每一  相似文献   

20.
骆昕 《四川教育》2008,(4):38-38
课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一堂课中,更是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成就精彩课堂。这里,我就曾经听过的《一枚金币》这堂课,谈谈细节对于成就精彩课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