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指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对话意识,倡导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以和谐文化,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文化多元化使道德观念多元化,出现了道德观念认同危机及道德观念相对主义化等问题,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出现了迷失方向的现象。以上问题的出现要求各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增强其道德鉴别的能力,实行民主、开放的德育方式,以建立和谐共生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应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和冲突对道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加强主流文化价值观教育,夯实本土道德的根基;秉持和而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坚持一元导向和多元渗透的统一;开展跨文化的道德交流与对话,培育可持续的文化范式和道德体系,无疑是道德教育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关键所在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狭义逻辑悖论问题的相对解决,逻辑悖论研究的未来重心将向悖论方法论领域迁移。悖论方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和概括逻辑悖论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形成一般悖论方法论;以悖论方法论为基点,建构演绎科学与经验科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运用悖论方法论,解决具体学科中出现的悖论问题,实现具体学科的理论创新;发挥悖论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解悖功能,消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出现的尖锐矛盾,以利于社会生活和谐、协调地运行。  相似文献   

5.
石庆伟 《文教资料》2011,(25):155-156
多元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指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对话意识,倡导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6.
高校道德教育范式转型的依据是人的存在状态的转型,由过去仅仅强调群体或个体转向强调群体与个体的统一.高校道德教育范式转型不是原有范式的修修补补,而是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转变.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由规范人转向发展人,道德教育内容由片面强调道德义务转向强调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道德教育方式由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道德教育评价由单一评价转向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价值论即价值哲学在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和前提意义,它往往通过对道德的价值理解来规定道德及其教育的基本逻辑立场,从而左右道德教育发展的脉向。我国社会文化渐呈多元趋势,各种价值观、生活方式或并行不悖或相互冲突,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论,不仅影响到教育过程的展开、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更关系到道德教育引导社会道德生活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教化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很少考虑到人对其他生命形式和自然界的道德责任。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范式。它以生态价值论为依据,拓展了道德对象的范围,将人对自然的行为也纳入到道德评价中,为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生态道德教育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教育,促进他们行为的生态化,以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道德想象:一种新的德育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象作为一种方法论,是人对道德与真理的沉思和探险,是道德教化赖以实现的心灵基础与内在根基。想象不是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而是道德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教化哲学,道德想象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并提示了另一种教化传统和逻辑。在这一视野中,那种过于实在、过分依赖于生活实践的教化信念受到了质疑。在新的教化哲学之下,道德教育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伦理资源和教育视野,它使人们有可能将道德想象和艺术审美引入教化实践之中。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在道德教育中那种超越性的高级生活对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价值,使我们能够拓展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有可能借助道德想象的力量,构建一种由理想信念通往生活实践的教化逻辑。  相似文献   

10.
道德来自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各自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基础上,西方重“认知”,中国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逻辑上,西方遵循“由外而内”的逻辑,中国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文化价值多元、知识性质改变和道德本身的复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困境。借鉴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思考,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以“知识”或者“情感”为基础的认识论传统,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中,统筹人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从人性和人生发展的复杂性出发,重建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一味强调道德品质的立场素质教育,却忽视了支撑这一教育实施的基础,即理论素养教育的建设。这样的道德品格教育就变成了单纯的“输血”活动,这样是不利于青年学生政治智慧和道德能力主体化的健康发展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思政课更应该成为提升学生思维的“造血”过程。它不仅要有“入世”的立场教育,还应更突出“经世”的超越教育。这样的教育就是理论素养教育,它是通过对学生思维智化教育而增强德化效果的过程,它包括问题素养、逻辑素养、方法素养和反思素养四个基本教育维度。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对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于女大学生成人、成才,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次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明下的和谐德育关注的是信息时代青少年的伦理道德发展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亟需对网络文明下的德育的观念、内容、环境、模式做进一步探究,以体现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二者密不可分、紧密相连,又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在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过程中,必须以和谐文化的精神文化为引领,以制度文化为保障,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进而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也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感恩教育因其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和独特功能,越来越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下,在青年回馈社会意识日益淡薄的背景下,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现照感恩教育,深刻剖析感恩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归因,积极探寻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途径,对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协调发展观是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并结合中国国情及改革开放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理论.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动态协调关系,并引导社会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借鉴《孙子兵法》兵学思想的基础上寻求兵法理论与经济管理理论的契合点,是当今社会经济领域的一股时代潮流。兵法经营谋略可以帮助企业家们进一步提高战略意识,丰富竞争智慧。用兵法管理企业,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强化团队的组织功能。但运用兵法经营理论时,应充分认识到战争与商业竞争的本质区别,兵法理论运用于社会经济领域有其不可跨越的禁忌,要避免肆意跨越道德底线,从而确保兵法经营理论健康发展,社会氛围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