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师是推动自下而上学校变革和基层教育改革的重要主体。以结构化理论为分析视角,以深度访谈为方法,研究发现,教师参与教育变革存在被动执行者、艳羡观望者、主动担责者、先行领跑者4种不同的角色类型,其中主动担责者与先行领跑者可被视为变革主体,此类教师在变革资源的加持下在一定程度上可突破结构限制,主动实施教育变革行为。其中,反思、系统思维能力是教师成为变革主体的起点与关键能力;信任关系、教师合作社会网络是教师成为变革主体的促进因素。但是,教育权力结构限制、教育管理制度约束、学校变革资源缺失阻碍教师成为变革主体。因此,通过建构合作网络、加固信任关系、破除结构限制等补足所需资源,增强教师能力,为其成为变革主体提供可能空间与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结构化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品德结构为中心,是依赖结构化意识、思路和方法,促使学生思维结构层次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有效发展的教学。科学课堂开展结构化教学的价值在于培育学科思想观念、发展学科能力以及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基于社会结构化理论建构新型的"结构化"课堂教学模式,需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能动者的能动性体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以及教学规则的重塑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根据教学社会系统中教师的领导力量度的大小和学生势力的大小将现有的教学社会学模式分为九种,并从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三要素(角色及其行为、人际网络、活动规范)方面详细分析了各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角色心理现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及其文化,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中的延伸与反映。在网络社区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不可控性等条件下,网络社会中的认知和情感过程跟现实人际作用过程迥异。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网络社会角色,诸如爱国者、道德卫士、愤世嫉俗者、偶像崇拜者、游戏者和追新逐异者等,其行为模式也与现实社会角色的行为特征相异,由此带来一些突出的网络心理效应与伦理问题,亟待加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主体教育实验新的研究进展就是回到课堂教学,回到学生主体发展的原点,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如何实现真实、真正发展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教学策略、模式与方法转向课堂上师生行为的变革,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是重构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石,将“形而上”与“形而下”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现代互动教育理论,提出“参与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体现出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的参与共同体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的参与互动行为过程.强调教育过程的整体性、主体双方的合作性以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参与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问题在哲学史上一直属于单纯的认识论领域,因此目前学术界将其用做中国教育活动中各种主体之间人际伦理关系变革的理论支撑的做法是不适当的.把民主的课堂人际伦理结构概括为教育的主体间性,把独断的课堂人际伦理结构概括为教育的主体性,也是理论界的误解.即使单从认识论领域来看,主体间性问题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也是十分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把课堂理解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其本质是要在对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新型课堂教学生活世界.课堂教学活动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生活世界活动,更是一种在此基础之上的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的专业世界活动.要使课堂中的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通过向学生赋权、对话协商及培育课堂文化等途径来形成群体之间的共同精神、文化价值与心理倾向,并通过不断的社会化互动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赵静华 《考试周刊》2008,(10):218-220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向教师提出了挑战.本文从语言输入的理论为出发点,对外语教师在网络自主环境下从传统角色到新的角色的演变进行了探讨.传统意义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新的模式下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筛选者,团队的协调者,学生活动的监控者和督促者,课堂活动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伦理趋向于“我—他”主客位分明的二元论割裂,其导致现实困境中要么学生话语主导课堂教学走向,要么教师话语占据规范支配地位,从而使师生话语伦理走向关系主体而非责任主体。因此,从“他者”思想出发,在摒除“唯我论”的前提下重新构建师生话语伦理,一是认同“他者”非同一性为学生话语留有表达空间,二是建构“他者”责任归属使教师话语转向他者责任认同,最后重构“他者”话语指向使师生话语共同体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