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教学《飞夺沪定桥》这课,普遍的做法是:抓住“飞”(抢时间)、“夺”(攻天险)这一重点,讲述红军是怎样夺下泸定桥来表现红军的不畏艰险英勇善战,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近,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以上教学,仅仅是抓住了“飞夺”的表层意思,如果我们能跳出各种资料对这课分析上的思维定势,从字里行间去把握本文中“飞夺”的内涵,就不准发现“这“飞”中含智,这“夺”中寓勇。因此,对于该课文的教学,不仅要抓“抢时间攻天险”这个重点,而且要通过这两件事中有关重点字、词、句的剖析,让学生从“飞”中见其“智”,从“夺”中感受其“勇”,潜移默化地悟出红军战士的大智大勇来。一、析处境看决策,“飞”  相似文献   

2.
〔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是本文揭示的道理。如何通过老人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故事来认识这一道理,就成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一教学片断以“找”为突破点,围绕老人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指点,终于“找”到骆驼展开。学生在愉快探索的氛围中攻下了这一难点,很有借鉴意义,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通过初读课文,学生理解了生字词并掌握了故事梗概)师:(指板书的课题)从课题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呀?生:(齐)找骆驼的故事(师用粉笔在“找”下加一着重号)。师:谁丢失了骆驼?生(齐):有个商人。师:…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37~38页,千克的初步认识。(二)教材简析。对物体的重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触,但对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到。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形象、具体,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使学生通过实物感知,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千克”的初步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重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克”的初步认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拉近了一步,它充分体现出了“生活中的数学和应用”这一现代数学教育思想,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四个层次:(1)接触实物,初步感知;(2)对比感知,认识进率;(3)再次感知,巩固表象;(4)结合实践,运用知识。这四个层次是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设计的。因为学生对重量观念的形成不能仅仅满足于直观感性认识,还要使学生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才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  相似文献   

4.
一“圆的认识”,这是小学里常被老师选作公开课执教的教学内容。从各类报刊或网络中,我们可以搜索到近百份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教学“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前我思考了3个问题。第一:成人头脑中建构的“半径、直径”概念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示?反思我们成人头脑中建构的概念,也许对我们的教学不无启发。第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应走向哪里?这两个问题是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第三: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有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看成为学生、教师、课程、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等因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我们按照这一思想及当前教改的方向,构思了“比和比例”这节概念复习课,经过实践效果较好。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试图体观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教师教法结构这“三要素”。具体来讲: 1.作为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我们划定了一定的目标(详见教案中的教学目的要求,即:附件一)。这些目标则通过指导教学——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7.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在向纵深发展。 2 0 0 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适应学生的情感发展 ,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从应试教学中解放出来 ,大胆地教会学生感悟语文 ,特别是感悟“人文性”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学会感动 ,从感动中受到熏陶感动本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 ,怎么可以“学”呢 ?在这里所谓的“学” ,就是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去观察事物。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物无动于衷 ,那么审美情趣、情感熏陶又从…  相似文献   

8.
这里说的“点拨视角”,是指对教师、教材与学生的认识角度。按一般的看法,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的对象,真正的教学视角是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角度。而在这“师生关系”的范畴中,教师是认识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不断地认识学生、研究学生,尔后从事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我们在点拨教学中体会到,这样认定教学视角还不全面。我们认为:教学视角是多角度的,是变化着的;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认识教学中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教学视角系统。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圆,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及计算公式。学会运用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圆规、硬纸板、直尺等学习用品。课前每组发给直径分别为1分米、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硬纸板做的圆。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我们过去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红色的圆形塑料板,提出:谁知道这是什么图形?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因此“圆”在人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从古至今不少数学家对“圆”不断地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圆”)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一新课的引入上课开始,教师指着黑板的一条边问:“这条边有多长?”又拿出一根绳子问:“这根绳子有多长?”学生答覆不知它们的长度后,教师启发道:“有办法知道它们的长度吗?我相信到商店里买过布和带子的小朋友一定能想出办法来。”根据学生说的办法,教师说:“想知道黑板和绳子等东西有多长,可以用市尺去量。今天我们都来认市尺。”(板书:市尺的认识。)二“市尺”的教学1.看、认。教师出示一市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市尺”(板书),从这一端到那一端(用手指点)的长度是1市尺(在板书的“市尺”前加写“1”)。  相似文献   

11.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其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体积和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认识体积含义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感受什么是“空间”,这比体积本身更难理解;二是表面积(或占地面积)和质量对体积含义认识的干扰。有近20%的学生明确表示“体积就是表面积(或占地面积)”。同时,有34.1%的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体积就大”。由此不难发现表面积和质量是干扰学生建立体积概念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教学中不能回避,需层层剥茧。  相似文献   

12.
一、复习引入。如,教学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教师板书课题后,可引导学生从回忆旧知识中引入新课:“怎样认识物体,我们从一开始学习《自然》,就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从认识水、空气、土壤、金属的过程中,学习了哪些认识物体的方法?“启发学生说出看、摸、闻、尝、实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仍要运用这些方法来认识岩石”,从而引入新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应注意将“联系”的观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促进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下面撷取“三角形内角和”的几个教学片断来具体阐述“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一、拓宽知识背景,渗透数学联系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教师呈现多个已学的平面图形(如下图)。师:这些平面图形中都有角,我们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那么,长方形有几个内角?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生:长方形有四个内角,它们都是直角。师: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堂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然而,现实情况是:自主性学习活动比较多地关注着不同知识背景下的学生个体的探索与体验,容易造成教师较多地在乎需要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的设计而忽视学生群体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及对问题解决策略的体悟。那么,如何认识并改进这一现状呢?以“认识面积”(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教学为例,笔者进行了教学、反思与重建。  相似文献   

15.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有的学生读课文时,只满足于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没有从内容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有碍于真正读懂课文。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内容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上有所提高,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教育。本文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浅谈几点具体做法。一、抓课题分析体会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凭眺“窗口”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让学生读题思考:(1)长安街在什么地方?总理指谁?(2)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是什么人送总理?这里的“送”与平常的“送”意思有什…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有幸随县教研室的几位同志到某校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其间听了近10节作文课。发现不少作文课仍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子”。对学生束缚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个性化作文大相径庭。下面,本人结合听课中的一节典型课例,谈谈对作文教学的粗浅认识,以求为众同仁抛砖引玉。一、“小村庄”——禁锢学生心灵的牢笼问题案例:(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师: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小村庄(板书文题),这个题目哪个词最关键?生:“小”字师:什么样的村庄是小村庄?生:只有几十户人家……师:下面,我们就来写这…  相似文献   

17.
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吗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基本理念 ,这显然无需质疑。但这样的理念是否已经落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 ?学生是否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下面 ,先让我们透过“圆锥的体积”的两个教学片段来进行分析和反思。片段 (一 ) :认识圆锥的特征师 :请同学们摸一摸圆锥的底面 ,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 :圆形。师 :请大家看屏幕 (动画演示 :一条红线从圆锥的顶点徐徐向下穿入 ,到达底面圆心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这条垂直的线段 ,是圆锥的什么 ?生 :是圆锥的高线。师 :请四人小…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是继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二)空气,(三)土壤,(四)金属后的第五课。前几课学生分别学习了一些运用观察、对比、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方法,给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要认识的物体——岩石比认识前几种物体难度要大。虽然“石头”是学生常见的,但有关石头的知识学生却几乎是空白。同时观察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观察点需要灵活掌握。而学生在观察中还往往反映出不仔细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弱点。据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去鉴别物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19.
为改变小学作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窘境,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年来,我们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审视、调整和改革,逐步探索出了一种比较科学、高效的“学导式”小学作文教学基本模式。此教学模式是围绕一次作文的教学全过程设计的,分为互为关联的五个阶段:感受阶段(收集材料、体验情感、确定内容)———拟作阶段(独立写作)———评导阶段(对比评议优差两篇例文)———修改阶段(自改作文)———总结阶段(师生共同评定此次作文的得与失,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经验)。这五个阶段是学生全方位、多层次自我训练、完善、提高的过程,也是融教师指导、讲评为一体的作文教学过程。此教学模式既符合新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又符合现代教学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纵观本教学模式的各个阶段,学生实际上是在经历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即实践(感受、拟作)———认识(评导)———再实践(修改)———再认识(总结)。学生在这一次次的作文训练中,在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中,螺旋式地升华着自己的认识,提高着作文水平。此教学模式称之为“学导式”,是因为它是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来设计的。它的主旨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学生自主、主动、活泼地习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教学方法: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