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现代高等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 ,素质教育是“绿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核心。应当“以‘绿’育人 ,而非其他”,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个性的 ,是有“灵魂”的 ,“育人”主要是正确“开发”人脑 ,化育“灵魂”;应当“科学人文 ,交融生‘绿’”,科学与人文各有其独特作用 ,但不可分割 ,两者的交融可生成正确的追求目标、优秀的思维、良好的同外界的关系 ;应当“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营造“绿色”环境 ,包括学科建设、大学功能、素质教育观念、学术竞争平台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 ,以在此环境中“育人”  相似文献   

2.
范依琳  沈祺 《上海教育》2024,(10):71-72
<正>“双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何落实新课标、实施新课程已经成为现今学校教育所要突破的热点问题。学校教育需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与方式,更注重学生结合个体经验、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形成学生独特的综合思维体系,以育人为本、实效为重,推进教育优化升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表现为积极引入社会实践主体、调动社会资源、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师资队伍、借助社会评价等实践活动方式,实质在于调动各种具有育人效应的社会要素,尤其是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完成“大思政课”的社会性建构。“社会参与”反映了社会元素介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过程,各种具有育人属性或功能的社会性元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大思政课”?的构成、实施和评价等具体环节之中。“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需要坚持全域性原则,扩大思政课的社会覆盖面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坚持差序性原则,各社会要素差异化且有序化地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坚持转化性原则,对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课程转化;坚持生态性原则,支撑各社会圈层形成合理的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4.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何以可能 ?”这是人类面对“全球化”带给民族——国家的“离心力”和“新经济”带来高效率与高风险并存两大挑战所想要回答的问题。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大学只有坚持“全球意识”和文化认同、潜能开发与本能改造、知能传授和人格塑造的统一 ,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 ,走出高科技与低情感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大职教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小职教观”批判的基础上的,它反映了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大职教观”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学理渊源和鲜明的时代背景。在传统小职教观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重眼前而轻长远、重共性而轻特色、重功利而轻人文等问题。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产学合作教育,重视学生的生涯发展,树立全球视野,吸收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育人经验。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坚持“人文为魂”与“能力为本”,使人文属性和学生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首先要确立课堂改革、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都以“人文”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课堂改革而言,课程的整合要以“人文”为中心,选择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以人文方法论为基础,整合多元教育教学手段和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立足多元或多样的方法,就是坚持了“人文为魂”。坚持“人文为魂”必然强调“能力本位”。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学科与新时代,学校要坚持底线思维,开放心态,实现“人工智能+”进校园;要坚持素养为先,育人为本,实现“人工智能+”课堂变革;要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实现“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坚持应用驱动,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光彩课程体系;要坚持创新引领,高效发展,实现“人工智能+”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文教育更是如此。作为高等学校应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功能,使之不仅要落实到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上,而且也要反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上。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使大学人文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增强实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坚持人格育人,坚持“微笑教育”、“微笑服务”,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真挚的爱心和情感去感动学生,净化其心灵,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李智钢 《天津教育》2023,(31):44-4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乘“双减”之风,做好高中数学教育工作,培育出祖国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双减”新政实施后诸多教师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高度,聚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七个要论”。一是战略地位论: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二是根本任务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发展方向论:坚持“四个服务”和“四个坚持不懈”,牢牢掌握党对高校领导权;四是队伍建设论:坚持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和“六个要”,努力成长为“四有好老师”;五是学科自信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六是路径方法论: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七是协同育人论:构建主渠道与微循环相互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2.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融通与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学启智、以行启智,做到润己泽人、以文化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做培育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13.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基于人本理念的高职学生工作创新,要求我们创新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育人内容、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4.
胡蓉 《教育探索》2011,(12):138-139
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针对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把准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用心构筑育人环境,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树立大教育观念,在各项活动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通过理论和人格的双重力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李文伟 《云南教育》2007,(B12):48-48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明确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浙江教育技术发展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对浙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浙江教育技术人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围绕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合作,坚持立足需求,以“大气、严谨、专精、唯先”的核心理念,“用心、用情、用力”服务浙江教育。展望未来,浙江教育技术人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变革,推动协同创新,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敢于担当,善于作为。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印太战略”重要一环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除在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提出合作倡议外,也特别强调要深化和拓展美国与东盟在教育人文交流、科技创新和青年人才交流领域的合作。美国印太战略及诱拉东盟的举动,中长期会影响中国与东盟教育人文合作的空间。为此,中国须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深化双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巩固已有合作成果,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依托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优势,精准回应东盟的科技教育合作需求;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以“多边共赢”应对“双边对抗”。  相似文献   

18.
<正>以教育目标观之,“教育强国”的内涵应聚焦在“让每一个学生身体强壮”“创造力强盛”“责任心强大”三个方面。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便也明晰了起来,即:素养导向,培育未来新人;实践育人,全面走向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合作中学;综合育人,在学科与生活的双向融合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体构建符合数字时代和知识社会个人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必然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比分析了新、旧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对新教材在体现“大概念”“大单元”的教学思想、彰显人文教育和育人价值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凝心铸魂、筑牢根本”的作用。“四史”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史”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学史明理增信。面对形式单一、认同度不足、缺少整体协同等问题,要以“大思政课”格局构建为立足点,打造协同育人的“四史”教育模式;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多元化“四史”教育活动;创新传播载体、打造数字化“四史”育人路径,不断深化学生对“四史”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