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代诗在诗歌观念、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进行反叛并重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范式,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非诗化倾向。本文从反诗、泛诗、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审美现念的变化,从口语、前文化语言、返古语言的角度把握其对现代诗歌语言的自觉探索,从反讽、变形的角度研究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革新运用;“非诗”是诗歌创新的一种手段,也是诗歌发展演变的一条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2.
诗界不少人赶时髦,乐于为新诗潮的涨落增添浪花.朦胧诗来了他学写朦胧诗,现代派走红了他追逐现代派.为一次次诗潮的涨落分喜担扰.而金峻山则不然,他一直潜心于近体诗,在近体诗的创作上默默耕耘.现在已经有一百余首诗作行世.从他的这些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自觉地吸收古代诗歌的养分,来丰富自已的诗歌创作.金峻山诗歌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深沉的历史内容与传统艺术形式的融为一体.一个诗人要写出好的诗篇,就要深刻了解我们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了解这个民族的昨天,今天,并预测它的明天,从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好诗无不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品格  相似文献   

3.
关于朦胧诗的终结问题,许多评论家都作过一定的探析,但大多停滞于诗歌的外部而失于客观.本文试图依托朦胧诗相关文本及创作主体的心态,以及西方文艺理论诸如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及海德格尔关于诗与思的论述去观照朦胧诗.朦胧诗人善于思索现实生存的虚幻性而表达对真实生存的向往,这是一代人精神的隐喻性的表达,也是其成就一批经典诗歌的诗学根据.但是朦胧诗人过多地为"生存"而构建诗歌,忽视了本真的诗意而被搁置于哲学的海滩.本文试图从思大于诗这一症结为切人口去分析朦胧诗,并力图为当下诗歌寻找一个可能性的发展出口.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对前人文艺理论整理的基础上对诗歌作出宝贵评论,强调诗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兴观群怨"说,奠定了诗歌服务于社会和个体的基音;古罗马时代的贺拉斯,批判地吸收古希腊诗学文化,主张诗"寓教于乐",肯定诗歌对社会和人生的教化作用。文章考查两者产生的背景,从诗的教育和审美功能两方面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回顾,总结其经验得失,理清当下诗歌创作的策略思路,认为21世纪中国诗歌应坚持朦胧诗的使命意识与第三代诗生命意识的融合,建立个体情思与群体意向的关联,寻求娱乐性与使命感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情思与智性兼备的诗意空间,使以诗的本体自觉和语言自觉,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汉语诗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回顾,总结其经验得失,理清当下诗歌创作的策略思路,认为21世纪中国诗歌应坚持朦胧诗的使命意识与第三代诗生命意识的融合,建立个体情思与群体意向的关联,寻求娱乐性与使命感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情思与智性兼备的诗意空间,使以诗的本体自觉和语言自觉,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汉语诗歌。  相似文献   

8.
继朦胧诗之后,东方现代诗以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诗歌观念将中国现代诗歌导入了诗的自觉阶段。深刻而无情地挖掘人类命运成了他们诗歌的主题,并以之构筑了一个诗的空间——多重复合的智力空间,但由于他们文而下的文化态度,因而他们在突出困境的同时又再度面临深渊,文化,成为东方现代诗的摇篮与墓地。 当然,这一切都仅仅只是启示。  相似文献   

9.
理学诗是在一定的社会世情及学术思潮中涌现出的诗歌样式,它破解了传统诗歌的规范,以理入诗。若"理辞相当"且融合自然就成为诗中精品的"理趣诗";若"理过其辞",甚至"唯理无辞"则成为人们诟病的"押韵语录"。失范的文学作品或非文学化的文学形式违背了文学创作本身,从而也将自己排出了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诗在文学史上以"讽喻"和"直白"而著名,这也成为了描述其诗歌主张和写作风格时的常用标签,但是以往的研究似乎过分高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意义与价值。白居易的讽喻诗存在两大"困境":一是讽喻诗的实际讽谏效果远远没有达到白居易所预期和后世所想象的程度;二是虽然白居易十分推重自己的讽喻诗,但当时社会所欢迎的却是白居易其他类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那送别诗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王维创作的送别诗佳作迭出,意味隽永,千百年来为广大读者所爱好,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诗潮是朦胧诗潮之后,中国诗坛上出现的一股最具影响力的潮流。它有三点值得注意:一、它来源于朦胧诗,又是对朦胧诗的直接反动;二,它是一个庞杂而松散的诗歌群体,其内部有多个“流派”或社团,主张或号令很不统一,不少流派的宣言与创作还不一致①;三,批评界给它的命名较乱,命名的标准也各各不一。或称之为  相似文献   

13.
朦胧诗与先锋诗两股诗潮是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诗坛上最具有开拓精神的两次诗歌革命,诗歌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并围绕它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本文在朦胧诗的背景下着重从先锋诗人在生命和语言两个方面对诗路的拓展作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4.
潘骏 《文教资料》2012,(32):158-160
特朗斯特罗姆和马休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自觉运用超现实主义、比喻、象征等技巧,出色地对"语言对认知的削弱"及"语言表现物象的局限性"做出反叛,回归和捍卫了诗歌本身,同时也为纯诗的发展树立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标杆。  相似文献   

15.
闲适诗是指具有悠闲安适心理和审美特征的诗歌。通过对杜甫闲适诗的初步探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杜甫个人思想和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前人创作对其写作的影响,介绍了杜甫闲适诗的创作背景,从而为杜甫诗歌和闲适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诗,是对"此在"的敞开。而所谓"下半身写作",是对传统诗歌诗性的误读,是在一种非诗的情绪下对诗歌本身的报复和泄愤。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诗人如何发扬汉语和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歌如何立足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呈现人类存在的整体性命运和思考,应该是我们更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中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其所继承和开启的现代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某种经典和范式效应。诗歌的实验潮流悄悄地诞生和崛起,形成了被人们称为"第三代"或"新生代"的诗歌新潮,实现了对朦胧诗的又一次跨越。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创立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并予以实践,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诗教"实为人文素质教育之必要手段;其内容要思想性、艺术性并重;"诗教"在方法上"要"温柔敦厚而不愚",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 ,“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过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 ,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 ,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 ,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 ,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 ,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 ,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 ,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 ,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 ,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20.
明代诗学中"诗非史"的出现深受"心学"思想的影响,是肯定诗歌情感性特征、表现人的真性情、真情感的理论成果;而自唐以来,"以禅喻诗"的认知方式在启发文人诗、禅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揭示出了诗歌的意向性特征,继而强调了诗、史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