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滑稽",现通指言语、动作或情状令人发笑。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指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然而,"滑稽"一词的词义在历史中是怎样演变的?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旨在追寻"滑稽"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理清词义演变脉络。得出以下结论:"滑稽"本义为流酒器,后逐渐有引申义"能言善道,辩才无疑""语言行为另类"等。"滑稽"一词经历了"器物滑稽""人物滑稽"和"调侃滑稽"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一个经学变革和创新的时代,宋儒在探寻和辨正《诗经》的本义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宋儒把先秦经典和诸子的用《诗》之义与《诗》本义区别开来,不信毛、郑"迂滞"之说。宋儒在阐释方法和阐释依据上寻求突破,变"据序言诗"为"据文求义",并注意《诗经》抒情、象喻和讽谕的文本特点,批驳前人,解决疑惑,能做到"置心平易",以"情""理""道"等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在经学发展史上是个重大突破,并惠及后代的《诗经》学者。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文本解读可不求甚解。"这话我不敢苟同,充其量我也只能赞同一半。在学生解读文本时,可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然而,《说文解字》云:"读,诵书也。""读"字的本义是背诵朗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形声字的意符,对于辨认汉字的本义有其重要作用。以《说文解字》“斤”部为例来看,“斤”象斧头之形,本义为“斫木斧”,因此,从“斤”之字多与斧或与用斧有关。 斧 《说文》云:“斫也。从斤父声。”《苟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斧”和“斤”同义并举。 斨 《说文》云:“方銎斧也。从斤片声。《诗》日:“又缺我斨。”《诗·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斧”和“斨”同义并举。 斫 《说文》云:“击也。从斤石声。”《荀子·性恶》:“工人斫木而为器。”枚乘《七发》:“使琴挚(人名)斫斩以为琴。”  相似文献   

5.
庄子《秋水》有伯、若两个形象。《尔雅·释诂》曰:"伯,长也。""伯"通"霸"。河伯,即黄河地方之"伯",之"霸"。神,《说文》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其作用为滋生万物。老子的神是"谷"。谷,中盛处下,中虚而用弱,是"道"的别称。庄子的神是"神人",海神"若"是"神","若",《甲骨文字典》解释说"象一人跽而理发使顺形,故有顺义。""顺"之本义是"同天序",可见,"若"和"神"的内涵是相同的,都完成了"物化"的过程,进入"道"的境界。通过"伯"、"神"、"若"三个字的观照,我们可以知道,"伯"是大知的形象,海神"若"是达至道极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一、《周易》的物象在这里谈《周易》的物象指的是卦爻辞的物象。孔颖达《周易正义》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或取天地阴阳之象以明义者,若《乾》之‘乾龙’,‘见龙’;《坤》之‘履霜坚冰’,‘龙战’之属是也。或取万物杂象以明意者,若《屯》之六三‘既鹿无虞’,六四‘乘马斑如’之属是也。如此之类,《易》中多矣。或直已人事,不取物象以明意者,若《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坤》之六三"含章可贞"之例是也。圣人之意,可以取象者取象也,可以取人事者则取人事也。  相似文献   

7.
《说文》是汉语史上今存最早的字典.所收的字和词多数并没有什么区别.字即为词.字义即词义。《说文》除了据形说义的本义,也有一些引伸义.甚或是假借义。今文《尚书》是历史文献语言最早的语料之一。许慎为了证成《说文》说义,征引今文《尚书》,共有144例。当然.这些范例并非都是本义。今文《尚书》单音词的总量约1550个左右.有本义义项的单音词比例较高.还有相当数量的本义义项不曾被《说文》引用。本文拟就《说文》说义和引自今文《尚书》的文例,作些比较分析.以探究两者词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邱振中在《神居何所》一书中写道:"人们对语言的意蕴无限关注,而对语言形式总有一种深深的不满,始终觉得他无法承担意蕴的重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易传.系辞》提供了一条思路:‘立象以尽意。’""象"在上文中有"卦象"的意思。然而,我们推而广之,"象"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另一种语言。纵观我们生活四周,图像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9.
王劲松 《教师》2014,(16):128-128
正1.谈笔墨不可忽视它的本质含义《中国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句话完整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形似与骨气相连,形质同一,就是以形写神之意。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此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中国画中"笔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笔墨"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概括  相似文献   

10.
唐代"代言体"诗歌通常以诗题中直接出现"代""代……作""代……答"等为主要标志,题材广泛,旨趣各异。《全唐诗》有此类诗歌约一百余首,大致分为三类:诗人代主人公言,确为代他人作诗,多有书信意味,诗人情感与诗中主人公情感不易区别;所代之人模糊不清,诗人情感在主观上隐藏起来却在客观上被暴露;主人公代诗人言,虽是诗人代古人作诗,实则借古人之口表自身之意。  相似文献   

11.
《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出现"江""河"二字甚多,这两个字可以按照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也可泛指其他河流。其泛指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题画诗浅说     
题画诗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人们有一种既见其画又见其画外之意的妙趣。清人郑板桥《竹石》题画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相似文献   

13.
雪里有无芭蕉,似乎成为坛的一件公案。而这公案乃是由宋人沈括挑起的。其《梦溪笔谈》卷17云: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卧雪图》,有雪中巴蕉,此难与俗人道也。此说既出,宋人流传甚广,后人亦多宗之。明人都穆《寓意编》、清人王士祯《池北偶谈》都有这方面的谈论。类似的意见,本质上认为是画家“只取兴会神到”,“不可以形器求”。  相似文献   

14.
正五、向背、仰覆所谓向,即方框结构中两竖画如"()";所谓背,即方框结构中两竖画如")("。姜夔《续书谱》中谓:"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旋设各有情理。"颜真卿楷书以向势为多,欧阳询以背势为多。所谓仰,即指横画如);所谓覆,即指横画如(。仰,有上承之意;覆,有下俯之意。颜真卿楷书以覆势为主,欧阳询以仰势为主。  相似文献   

15.
释商     
商族何以称商,什么是商字本义。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未能定论。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上:“商,从外知内也。从章,省声。”又云:“(?),言之讷也。”认为商字本是讷于言而明于行者,让人从外表了解其内在之意。但众所周知,殷墟卜辞中迄今尚未发现章字,难于证明商字上部所从之立就是章字之省;而且一期卜辞所记商字下部又多不从口(见《甲骨文编》93页),就是说原非(?)字,可知许氏所释商字本义与早期卜辞商字字形不符,因而是不足为据的。近世学者始据出土甲骨、金文资料探求商字本义,有释商为“赏”  相似文献   

16.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17.
"颐",《说文》解:篆文作"頤",""为其古字。""形似有口之匣状,笔者猜度其本义当于储物之器有关,"匜"与""形相近,"匜",古时盛水之器具,《左传》:"奉匜沃盥"。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惊艳》一折时说:“亦尝观于烘云托月之法乎?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于云也。意不在于云者,意固在于月也。”烘云托月,意不在云而在月,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实质。但是写不好“宾”就无法衬托“主”,画不好“云”也就无从烘托“月”;“月”依赖于“云”,画好“云”是画好“月”的前提。本文试就《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浅析“烘云托月”的映衬手法。文章节选了王翱的两件轶事:一是拒调女婿入京;二是代友藏珠,后又将珠还给朋友的后人。这两件事,分别从对家人、对友人的态度上,反映出王翱不徇私情、  相似文献   

19.
三味书屋匾下面挂的那幅“松鹿图”,其画面上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述:“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那是一棵高大的古松,挺拔苍劲,很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来;梅花鹿侧着耳朵象在倾听什么。这幅画的意义如何?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它具有象征和寓意的意味。我怀疑“鹿”是“禄”的谐音字,所以“鹿”有“禄”的寓意。禄者,俸给,俸禄,高官厚禄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论语·学而》:“学也,禄在其中。”而“禄”的本义是“福”,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所以,“鹿”中又含有“福”的寓意。  相似文献   

20.
韩世龄 《承德师专学报》2003,23(1):46-47,53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注释应注意:(1)区分词的词义、词性同读音的关系如"曾"字;(2)区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如"城"字;(3)区分词义选项的时代变化,如"色"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