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障碍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危害,分析产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障碍的原因;挖掘传统文化中民族特性、惯性以及传播的特殊性,找寻通过传统文化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可行性。通过对产生原因和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试论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网络文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日益在社会各个层面中凸显出来。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某些区别,更具有如下主要四个方面的关联性:(1)从内涵上看,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都是广义的文化的一部分;(2)从特征上看,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都具有广泛的受众性与舆论的导向性;(3)从功能上看,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对社会都可以起到进步或阻碍作用;(4)从内容上看,意识形态和网络文化可以五为内容。  相似文献   

3.
目前,互联网普及以及网络虚拟特性,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独特性。然而,由于网络文化存在空间的虚拟化,加之各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加强网络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网络平台优势发挥、先进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监督、加强网络文化理论研究、现实与虚拟相结合以加深对人的积极影响等方面探析网络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路径。  相似文献   

4.
雪婧  闫立志 《文教资料》2014,(23):84-8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网络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掌控网络文化的话语权,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网络社会中网络有其特有的政治功能;网络在传递政治信息中起着中枢作用;政治文化的传播也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发展趋势的影响表现在网络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社会化、高效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郭莉萍 《文教资料》2010,(8):212-21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网络的自身特点.网络文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年大学生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传播平台.是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场域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峻的意识形态挑战要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场域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社会责任原则、学校发展原则、学生成长原则和文化陶冶原则,通过思想性、艺术性、队伍性和技术性路径为高校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方向引领、繁荣保证、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安全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维护国家安全和谐稳定的因势之要。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新形势下,网络非主流文化充斥着网络平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着导向性消解、实效性淡化、可控性弱化等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可以采取壮大网络主流文化、创新宣传表达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等策略,切实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网络世界遭遇三大挑战:一是微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分离;二是网络意识形态虚幻化现象突出;三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问题。应对这些挑战,既要科学把握当下中国独特的微文化生态现状和特征,又要解决好话语权建设中的"软""硬"关系,信息传播中的"具象""抽象"关系,网络管理的"自律""他律"关系。在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中,巩固红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当前,如何提升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能力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网络环境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能力的着力点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不断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内容;以健康、理性、和谐的网络文化为指针,不断弘扬网络舆论的正能量;以规范、有序、法治的网络监管为保障,不断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的冲突正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的文化使命对其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文化自觉素养的要求。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面对新的形势,应该充分认识自身在文化自觉构建中担当的角色。并通过不断学习,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创新活动形式,传播主流文化,帮助大学生构建文化自觉素养,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促使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稳定、连贯、一致的同时实现了重大的转型。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正在向以治理理念为核心的治理型意识形态转型。治理型意识形态是以现代治理为核心理念的意识形态体系,其基本特色是尊重、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冲突,注重和谐共生及制度体系建设,以系统性和现代性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因而,治理型意识形态的构建必须以现代治理理念为核心,坚持人民立场、体现时代特色,积极培育价值包容型、利益融合型和创新发展型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刑法的力量源泉之一。犯罪是社会反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严重冲突的表现;刑罚是社会主流文化限制和取缔反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当代中国,犯罪是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文化、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文化、外来文化和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严重冲突的表现;刑罚是社会主义文化限制和取缔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文化、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刑法生命力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是永恒的,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它的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程度差异性。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译史上的典型译例,可以发现:一方面译者翻译行为摆脱不掉意识形态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总是发挥一定程度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制约等文化因素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How should state schools respond to the plurality of value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e liberal response has been that it is unacceptable to promote only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values of dominant groups and impose them on others. During the 1980s this response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n ideology of extreme subjectivism,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cultural relativism. This ideology is rejected and it is argued that the school must make crucial judgements about which values should be promoted, tolerated or condemned.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想大体可以作以下分类:礼仪文化思想,以儒家为代表;虚无文化思想,以道家为代表;实用主义文化思想,以墨家为代表;功利主义文化思想,以法家为代表.这几派之间也是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通过特定的仪式、俗礼、象征,对人的心理、情感、人格、行为等方面产生规范作用,有助于确立稳定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由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及"科学"、"理性"的现代精神引起了传统与新兴、主流与非主流的文化价值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地方性村落亚文化与意识形态深层结构的民间信仰遭遇到了现代性话语的巨大冲击,其积极的隐性教育功能也处在消蚀和溶解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课程的文化锁定表明课程中有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考试作为课程评价方式之一,其中隐藏着文化无意识,必然体现国家意志。其他类型的考试是文化之网中的一种社会存在,也必然体现国家意志。因此,国家意志是考试无法逃离的一个场域。  相似文献   

19.
伯明翰学派文化批评理论洞察话语实践中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运作,也体察结构性宰制和主体性协商与逆反之间的张力。从文化批评视角考察体裁分析三大流派:悉尼学派具有语言分析的优势,但需配合文化批评的"理论优势"对生活政治性地介入;专门用途英语学派着重语篇目的、功能的解读,也日益重视引入社会批判的维度;新修辞学派关注业务性语篇的写作,弱化了文化批评的立场。传统语言学强调真理性和规约性的逻辑,文化批评则秉持建构性与主体性的旨向。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双关与社会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双关和传统媒介语言中的双关相比较,既有共同之点也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谐音双关的变异性,语义双关的灵活性,语句双关的模糊性,别解双关的戏谑性.网络双关的盛行与求新求趣、调侃戏谑、自由宣泄等深层社会文化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