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络游戏爆炸式增长之后,网络娱乐经济更需络电视的平台来变革家庭客厅的功能,提供互动娱乐,满足宽带信息时代的消费需求。 ,随着网络宽带的迅猛发展网民数量的激网络电视因其“强互动性”和“按需服务”内涵获得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3.
《声屏世界》2011,(2):127
搜狐网络视频:比肩与超越随着互联网作为主流媒体身份的确立,网络视频已经成为网民满足娱乐需求的重要渠道。在内容传播上,网络视频媒体在信息展示上的生动性、丰富性、完整性、细致性以及冲击力、感染力,和电视媒体具有同样的价值。尤其是随着高清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带宽的增加,视频在电视和网络上只有传播渠道的不同,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异。  相似文献   

4.
黄龙 《传媒》2019,(13):47-49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正推动着电视媒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进步。在我国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发展的趋势下,电视产业也在实现着从单一内容输出向“内容+服务+体验”的智能电视发展新模式转变。智能电视作为电视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通讯媒体的融合产物,从视听娱乐、智能服务以及网络社交等角度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模式。  相似文献   

5.
互动电视:即将崛起的“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产品迅速走入人们家庭,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产品——电视机跟网络技术结合就产生了最理想的娱乐工具:互动电视。互动电视(ITV或INTERACTIVE)又称“宽带交互电视”,将广播电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6.
电视作为音视频兼顾的媒体,和广播、报刊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网络视频、手机电视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电视未来的替代品。网络媒体观看奥运,有电视不可能具备的显著优势当然,便携性的手机电视,作为媒体的优越性又大于网络视频。网络和电视部是科技奥运的一部分,谁主沉浮?我们先看看网络的这两个优势“不同时空‘同趣人’聚合的虚拟现场”、“有两个同步虚拟时空:比赛和网民点评”。  相似文献   

7.
娱乐新闻已成为网民阅读最多的新闻内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上网阅读最多的是娱乐新闻,占到65%,其次才是国内时事、社会生活和国际时事新闻。在阅读娱乐新闻的网民中,年龄层次在16-24岁之间的网民最多。由此可见,网络娱乐新闻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受众,并且受众大多是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宫健 《声屏世界》2010,(3):60-61
互联网络因为其巨大的信息量和多功能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冲击,而“网络取代电视”的观点也曾一度占据上风。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大量的自由的信息交互,人们在上网时,不是单单将上网视为读报纸、看电视的替代工具,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包容万象的综合性功能。诸如聊天、游戏、学习等等。以单纯的时数来衡量。一个网民泡在网上进行娱乐、学习的时间大大超过了看电视或者读报纸.这成为很多电视人担忧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胡新桥 《新闻窗》2013,(1):40-40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群体。他们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在论坛、博客上发声,获得“网民”的注意,但有很多话题的结果是负面的,会造成网民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0.
面对网络问政,网络媒体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海口晚报社旗下的海口网积极探索,在运行网络问政平台“问政海口”的过程中大胆创新。“问政海口”自2012年7月1日开通以来,已收到有效来信近4000封,其中网民建言献策“金点子”600多个,民生诉求1800多件,办结率达95%。“问政海口”影响力与日俱增,2012年在第九届中国城市新闻网站联盟年会上荣获“中国城市新闻网站品牌栏目精品奖”,2013年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评选中荣获“全国网络问政突出贡献品牌奖”、在第23届海南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谭砚文 《青年记者》2023,(24):101-103
互联网“计数”与“量化”指的是互联网平台和应用发起的对网络活动与网络行为等的计量行为。本文考察1995—2005年间主导性互联网平台论坛和博客的量化规则发现,互联网计数的初衷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一方面,计数让网民获得网络体验感与参与感;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计数管理网民,维护网络平台的秩序。互联网计数的发展折射出中国互联网早期的经济史、治理史和网民使用史,为丰富互联网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电视娱乐在感官娱乐之外,是否拥有智性之维?智性娱乐的未来可能走多远?本文从近期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入手,对电视娱乐的感性/智性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理论辨析,并从电视生产的历史和当代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论证,提出智性之维是电视娱乐的本质属性,电视娱乐生产应是感性娱乐与智性娱乐的二维辩证统合.并借用布尔迪厄的场域分析进行了预期:在文化大繁荣的国家政策推动和电视管理强化的大背景下,电视娱乐场域文化生产的自主性将进一步增强,推动感性、智性之维渐趋平衡共进,走向“富有张力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赵翔 《新闻三昧》2005,(7):51-52
网络,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今年1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同比增长8.0%;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增长了14.6%。网民每周上网13.2个小时和4.1天,每周上网小时数与半年前相比增加了0.9个小时。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已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4):54-58
"天猫2015双十一狂欢夜"广告营销晚会成功实现电视、互联网与手机等不同媒介的融合,并将好奇、游戏、娱乐、消费等激发网民参与的重要元素整合在一起,开创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型的广告营销模式。但值得反思的是,这种广告营销模式的成功是建立在网民参与的三重劳动化基础之上,在此过程中,网民的参与感被转化为提升商业资本的数字化劳动,而网民也由此被转化为廉价甚至是无偿的网络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博客、网站、BBS、QQ等是网民比较活跃的“空间”。最热的新闻、好的文章、时尚的图片等经常被复制、转载在这些地方,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现象——网络转帖。而这种现象的盛行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问题。那么网络转帖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呢?网络转帖中有哪些触犯道德底线的现象呢?转帖者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行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被网友称为“网络民意年”。在这一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进了事件的发展。每一件重大的网络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的巨大力量。在数字时代,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17.
谢丰 《今传媒》2023,(4):29-31
如今,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传播的主阵地也慢慢由电视向智能手机转移,与此同时,5G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并普及,使得充斥在人们身边的泛娱乐化信息日渐增多。本文以互联网浪潮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背景,结合尼尔·波兹曼提出的“娱乐至死”观点,剖析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的规律,对引领新时代下媒体融合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爱楼 《传媒》2015,(16):73-7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等传播学研究方法,以具体案例为基础,从受众、媒介、传者等多个维度分析“娱乐乱象”存在的根源,根据网民对娱乐新闻的问卷调查探究网民心理生成机制,据此指出网络媒体在娱乐消费化时代语境下应如何抓住受众心理,完善娱乐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9.
薛洁 《青年记者》2016,(6):30-31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我国电视媒体日益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电视娱乐文化中由“娱乐”“消费”等关键词构成的当代电视文化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消费文化语境里的电视娱乐风潮 大众文化伴随消费主义的浪潮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视娱乐的风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数量井喷,玩游戏、做任务、谈恋爱、宿军营……  相似文献   

20.
张健挺 《新闻记者》2006,(10):15-16
谣言流行,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流传,并为众多网民所信任——这往往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准确造成网民理解有误进而形成谣言。或者在网络上散布道听途说的消息后形成新的谣言。为什么网络舆论会出现这样的偏差?谣言、小道消息反而会被网民取信?这是否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本文将之归纳为网络舆论中的“偏听偏信”现象.并尝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