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石野 《青年记者》2010,(11):1-1
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作家都知道,报告文学是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产物,除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新闻知识和采访手段必不可少。在从事报告文学写作之前,笔者也曾在南北方十几家中央级、省级媒体做过一线调查记者,深知舆论监督的艰难。近五六年以来,因工作需要,笔者转行从事专业报告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一、提出"大散文"观念.开创散文新时代 从笔者的生命年龄说要比<美文>大多了,从笔者的写作时间看也比<美文>长一些,但可以说与<美文>一块成长,是因为笔者的散文及报告文学写作几乎是与<美文>一块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体制为先”。写作先要弄清文体的特性,然后才谈得上掌握它的体式、功能和表现技法。不明体性,则失其法式,虽技艺精工,亦不成其为文章。当前,报告文学实践混乱,正是由于不明体性之故。大家对报告文学的特性理解不一样,观点有分歧,写作实践自然各行其是。报告文学的特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的核心。弄清它的特性是统一认识,消除混乱,全面掌握报告文学写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 先讲一个有关写作的故事。 著名作家徐迟同志,是写报告文学的大手笔,他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一次谈写作经验的座谈会上,他讲到关于周培源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漩涡中》的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5.
人们把报告文学称为“报春的花朵”、“时代的战鼓”、“战斗的轻骑”、“历史的记录”,它自树一帜,是真实地记录时代前进脚步和音响的一种新文体,并成为了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报告文学的写作活动,蓬勃发展,经久不衰。但是,目前在报告文学的写作理论上,出现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对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以至忘却了报告文学是新闻记者应该掌握的一种武器。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文体  相似文献   

6.
当演员有“戏路”的宽与窄,从事新闻写作,也有个“文路”的宽窄问题。我认为,新闻写作者要广开思路、广辟“文路”,“文路”越宽越好,即不但写新闻报道,同时也要兼写散文、杂文、言论,报告文学、小说等.实践证明,文路宽,对所从事的新闻写作无疑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坚持业余写稿,从实践中悟出了这样做的几点好处。首先,能使自己的新闻写作语言生动、词汇丰富、文风活泼.新闻当然有新闻的语言,但新闻语言千万不能墨守呆板、固定僵硬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要不断改革,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可读  相似文献   

7.
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时平,建国前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后随军南下到解放日报工作。五十年代中期调人民日报。数十年来写作了大量新闻报道、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近来,刘时平将其中代表作品汇编成册,共47万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报告文学新探●桑义磷著改革开放以来,报告文学大放异彩。但它毕竟是一种新颖文体,人们对它的起源、特性、功能、真实性、艺术手法等,在认识上存有分歧,在写作实践中也各行其是。本书针对这种现状,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方式探讨其原理和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9.
由于报告文学是以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的,不允许虚构,所以报告文学的写作必须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因此,采访——掌握事实,对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确定,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1.领导指定任务;2.编辑部命题约稿;3.得到信息,个人发生兴趣(听别人讲或见到报纸上的消息);4.偶然发现,追踪采访。这四种情况,无论是哪种,在采访前都需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写?采访对象是否具有“新闻性”或“新闻价值”?其典型性在哪里?同时代脉搏的联系是什么?能否构成文学作品?领导指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普丽华 《编辑学刊》2008,5(1):72-74
以乡土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享誉文坛的周立波,是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和报告文学作家.同时还是从事过十几年报刊编辑工作的编辑家.  相似文献   

11.
写好消息,夯实写作的基础,就可以进一步写好各种文体,这是笔者从事宣传、新闻、秘书等工作20多年来的体会和心得.  相似文献   

12.
由于术语相似,人们易于把"报告文学"和"文学新闻"看做同一类型.但考察下面例子:斯维纳亚·亚利塞维奇和安娜·波里特科夫斯卡娅,她们都于苏联和后苏联的文化氛围中写作,也都被称作"文学性报告"或"报告文学"(莱特·尤利西斯)作家.然而他们的写作给文体研究留下一个问题:正如本文将大概论述的那样,她们都身为记者,其写作却有明显区别的.亚历塞维奇的文字呈现叙事性和描述性模式,曾被定性为"叙事-描写性新闻",似乎更多地保留了文学新闻的美国式传统.(哈索克,"黑暗和暴风雨"263-64).事实上,在凯瑞尼和亚古达的选集中,亚历塞维奇就明确被列入文学新闻作者中.另一方面,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作品则以引申思辨性阐述见长.那么,两位同被称为报告文学作者的记者,何以只有一个被定性为文学新闻作者呢?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5,(3):78-78
由《大众日报》资深通讯员、山东石横发电厂离体干部佟玉林撰写的《写作艺术散论》近日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佟玉林先生长年从事中学教育及文学创作工作。几十年来在省部级报刊发表了大量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多篇作品获国家、省部级文学大奖赛多种奖项,多次荣获"《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称号。  相似文献   

14.
对于广大新闻爱好者来说,报告文学的创作实在太富有魅力了;掌握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是许多青年记者、通讯员的一个愿望。本刊发表的《头雁之歌》,就明显地显露出北京日报记者李培禹在这方面的尝试与追求。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对这篇习作进行了认真评点,其中谈到的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区别、报告文学的创作特性以及通讯如何向报告文学“过渡”等,都是爱好新闻写作和报告文学创作的青年朋友们所关心的。为此,本刊在刊登《头雁之歌》的同时,特发表陈祖芬同志的信,希望能对有志于报告文学创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打开《人民武警报》驻宁夏总队记者刘有龙那厚厚的17本刊稿剪贴本,让人惊叹:自1986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他先后在军内外数十家报刊、电台刊播各类体裁的新闻稿件、图片2200多篇(幅),发表报告文学、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70多万字,获奖作品40多件,有5部报告文学被(黄河文学》、相匕京工人报》、猩期天》等连载,他被全国15家报刊聘为特约记者、撰稿人,是集新闻、摄影、文学创作于一身的优秀记者。今年34岁的刘有龙,祖籍南京高淳县。他从小就对文学、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入伍后,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写作天赋,使他很快成为团政治…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的力量却在真实感。真实是内容问题,真实的内容能否给读者真实的感觉,则是个写作上的问题。如何使报告文学在保证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写得富有真实感,这是报告文学创作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韬奋的报告文学作品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不少启发。韬奋的报告文学作品主要是三集《萍踪寄语》  相似文献   

17.
阅读报刊史可以得知,报告文学是从新闻衍化而出的,有新闻才有报告文学,其最初的物质基础便是报纸。为了满足读者对一些新闻事物新闻人物更加细致的了解,新闻工作者以文学结构、文学语言、文学手法,创造了这一魅力独具的新闻写作样式。同时,其与生俱来的真实性和社会性,又赋予这一写作样式与众不同的生命活力,并被大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8.
一、提出一个问题 长治江雪等文友,原先做新闻工作.近日收到她寄来的报告文学集,伴有真诚来信.她和不少记者朋友一样,有写作才情,有追求信念,也很勤奋.但他们不约而同谈及一个困惑:新闻记者采写报告文学,具备媒体优势,原以为与这种写实文体算是"近亲",几无隔阂,因而感到难度不大.但在写过几年又发表了一些报告文学之后,却发现读者反映一般,社会效果不强,各方面评价难尽人意.这时,感到真正写好报告文学并不容易,极欲提高一步.五月里,山东作协举办报告文学高研班,学员中有不少报社和电视台业务骨干,竞也纷纷提出了这一难题.我在济南与班上文友交流一课,发现此类问题超过一半.  相似文献   

19.
杨升 《记者摇篮》2005,(8):21-21
在新闻各种体裁中,是包括报告文学的。但是,在记者队伍中,采写报告文学的却很少。笔者多次与新闻界朋友议论报告文学,发现许多人对报告文学谈而生畏、望而却步,不愿意甚至不敢采写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你们希望我对报告文学谈一些意见,我对报告文学初学乍练,有什么好说的呢?在这封信中,我只说点学习写作中的浅想,以期得到同志们的帮助。依我看,写报告文学,首先要占有丰富、扎实、准确的材料,这是基础。我看到,许多优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