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播的对象影响着广播的语体;广播的语体要适合不同的广播对象,这就是广播语体与广播对象的关系。被广大少年儿童称为“孙爷爷”的著名播  相似文献   

2.
广播的模拟语境和广播的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提出广播的模拟语境这一理论,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释、说明广播的语境与广播语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广播语体的表达手段系统,了解广播语体  相似文献   

3.
林兴仁所著《实用广措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是我国汉语广播语体学的第一部专著。它填补了广播学和语体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广播学与语体学相结合的学说体系。广播学是一个相对独  相似文献   

4.
林兴仁所著《实用广播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9月)一书,是我国汉语广播语体学的第一部专著。它填补了广播学和语体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广播学与语体学相结合的学说体系。应当说,这一首次结合还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广播语体是全民语言的功能变体之一,它是社会公认的,在功能上被制约的,在广播这个特殊的交际领域内,为了适应广播的特殊的语境的需要,选择、运用、组合语言交际手段而形成的一套表达手段系统。在言文变体(即口语和书面语这一对变体),中,广播语体属于语言的口语交际形式,是口头谈话体,只不过它不能借助手势、动作、表情,也不能补充、解释,更不能打断。因此,它比人际之间的口头谈话对语言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现今的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是汉语的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应用语体、科技语体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涉及广播语言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以广播稿中的修辞格为研究的材料,因而对广播语言的运用、对广播稿的修辞不能直接起作用。广播工作者翻开现今的修辞学著作,修辞格部分看到的大都是诗歌、小说、散文、政论文的例子,很少能找到几例广播稿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广播语体、电视语体两大分类为纲,以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目,回顾广播电视语体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梳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林兴仁同志的新著《实用广播语体学》,获益良多。广播语体学是一门专业学问,由于工作关系,有关研究广播语言的书和文章,我大都拜读过。同行们,包括我自己,在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中大都着重阐述与报刊文章相比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而且大都局限在新闻广播方面,并且还不是新闻广播的全部。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需要研究的,它是研究广播语言学的基础。但是,广播有多  相似文献   

9.
广播战线的老同志一致主张建立广播学和它的部门分类学,如广播新闻学、广播文艺学、广播采访学、广播编辑学、播音学等,广播语体学就是相对独立的广播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广播学的一门分类学。  相似文献   

10.
语体,即言语变体,是言语交际的产物.王德春先生说:“由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交际环境,就各自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言语的功能变体——语体.”语言随着功能的分化,出现了不同的体式,正如纸笔的发明,使“书面语体”从此扩大了自己的空间,与“口头语体”对峙而望一样,随着电信(即电讯,主要指电报、电话)的产生并不断发展,语言在电信中的运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即一种靠“电”来传递信息的语体——电信语体形成了,它用“电”这种媒介来传递不同时空的信息,其交际方式也已不同于口语的面面相对,及书面语的不受时空的限制,渐渐与口头语体、书面语体形成了鼎立之势.其中,电话、电报语体、广播语体、电视语体等都属于电信语体的下位分支语体.所以说,除了“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是引起言语变体的主要原因外,“传递媒介、交际方式”也将是形成语体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大众的喉舌,既代表党和政府说话,又代表人民大众说话。在广播诸语体中,广播言论最直接,最鲜明地体现这种喉舌的功能。怎样加强广播言论呢?我认为,这里的“加强”,不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加”,更应该表现在质上的“强”。广播言论的改革,也应该在“放开”、“搞活”上动脑筋,下功夫。“放开”,就是广开言路;“搞活”,就是不拘一格,形成多层次的结构,使听众很方便地辨认  相似文献   

12.
广播评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观点传递的形式,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存在了,但总体上是“口播报刊”。到20世纪80年代。广播评论进行“语体改造”——将报刊上的言论与广播中的谈话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此后“广播谈话”逐渐成长发育为广播评论的一种特殊样式。  相似文献   

13.
试析“文革”广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寻找广播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广播今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对1966——1976年的十年内乱时期,我国广播语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革”广播体的研究,体现了广播史研究的这两个作用。为了不忘历史的教训,不重蹈“文革”广播的复辙,更好地繁荣、发展新时期的  相似文献   

14.
广播体是指运用电讯技术传播的口头新闻报道。它来源于口语体,同时也来源于书面语体,兼有口语与书面语的优点。广播体不同于报刊体,它的预备形态是口语化的书面语,即尚未播出的广播稿;它的正式形态是译自书面  相似文献   

15.
王静 《中国广播》2012,(5):43-45
语言是广播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是广播听觉文本中最重要的内容表达符号。通过对广播语体的分析,作者认为,广播语言具有以下六个突出特点:一、口语化是广播语言最大的艺术特色;二、生活化是广播语言重要的艺术表现;三、音乐美韵律美是广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表现;四、节奏感进一步彰显了广播语言的艺术性;五、场景化是广播语言区别于其他媒介语言的显著特点;六、联想之美是广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强化新闻功能推进广播改革马雨农突出新闻的主体地位,强化广播的新闻功能,增强广播新闻的权威性,是广播扩大影响力的有效突破口,是广播发挥潜力、吸引大众的优势所在。这就是说,强化广播的新闻功能,是振兴广播的关键之举。我们浙江电台自今年以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给人听的,靠听觉起作用,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了。可这些年,我们同行中的不少同志往往忽略了广播一听即逝、不容思索的这一基本特点,不大注意广播语言的运用。好像广播编辑与报刊编辑没啥两样,不大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所以,在播出稿的语言上存在种种弊病,即使在一年一度的全市优秀广播稿件(节目)评比中,不符合广播语体的现象也不乏其例。弊病之一单音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广播事业在以往十多年内通过改革,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即将面临世纪之交的今天,似可展望一下广播在下世纪初的社会功能及其对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本文中要先分析传统广播的社会功能的局限、社会环境变化对广播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其对策,然后设想广播将具有的新的姿态和功能。一、传统广播的社会功能的局限传统广播指肩负着主功能重任,以满足大众家庭文化生活对信息的需求为主要目标,使用地面无线电频道和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向受众单方向地广泛传播种类和数量有限、传播质量不够高的音像节目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体。它的社会功能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广播的功能看,尽管有多种,但是其第一功能是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尽管广播中文艺类节目占了大部分播出时间,但广播的本质是新闻媒体,而非其他。  相似文献   

20.
“播音腔”与“主持调”──浅论广播语体的适应性毕一鸣当主持人节目兴起之时,有人把传统播音一概斥之为“播音腔”,并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语言形态来取代它。曾几何时,人们感觉到了一种来得更快的变异调式,我们称它为“主持调”。在这里被称为“腔”与“调”,当然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