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考古资料中的先秦金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较是古代车舆上的部件之一,亦是车舆上最豪华优美的青铜装饰,是车主人高贵身分和显赫地位的重要标志。《续汉书·舆服志》:“乘舆金簿缀龙为舆倚较。”《文选·西京赋》薛注:“金较,黄金以饰较也。”都是对其具体记述之一。考古证明,这种青铜质地的金较不只流行于汉代,远在先秦时期就有这种装饰。近几年来,先秦考古中屡有金较出土,大大丰富了人们对这种器物的认识。这种器物不仅以形制奇特。造型优美和装饰繁褥闻名于世,而且,其固定的形状和准确的尺寸还可弥补考古发掘中木质构件早已腐朽的缺陷,是研究先秦金较和相关问题的宝…  相似文献   

2.
龚世豪 《历史档案》2020,(2):117-121
正舆服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国家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从皇家到官员再到普通百姓车舆服饰的各个方面。就官员乘车而言,明代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又展现出自身特点,轿子成为官员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瞿同祖曾从法律社会史的角度考察古代车舆制度,巫仁恕着眼于明代士大夫与轿子文化,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涵。(1)另有对明代百官车制、晚明世风变化以及明代公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金银器明显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装饰人自身的各种首饰、饰件,一类则是食器、酒具等各种日用器皿。尽管装饰人体的金银饰品十分精美,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亮色,但说到底它们仅仅是生活的点缀,不足以构成生活的主要用器,相对于器皿而言,其使用范围和使用数量、频率都是有限的。所以纵观中国历史上的金银器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乐乐 《文化遗产》2017,(3):107-117
建鼓作为乐器之一,承担着祭祀的娱神功能以及宴饮或丧葬表演的娱人功能.在汉代厚葬之风的浸淫下,建鼓进入墓葬,成为汉代墓葬装饰题材之一.建鼓图的出土固然为文献中的音乐记录提供了比对的图样,但相较于着重记录建鼓的起源、形制及演奏位置的文献,汉墓中的建鼓图似乎更注重建鼓与诸如车马出行、捞鼎图或西王母等有特殊象征意义图像的拼合及其在墓葬中的空间配置.这意味着汉墓中的建鼓图虽然具有建鼓的普遍功能,但由于它与其它图像的配合,致使整体图像或强化建鼓的基本功能或呈现整合之后新图像所具有的"求仙道"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在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尉村、南膏腴村一带,流传着一种"跑鼓车"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六,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跑鼓车大赛,现如今已成为当地民众一项独特的体育运动。鼓车是由军用战鼓演变而来,由鼓和车组成,重约1.5吨。车身类似古代战车,车轴取材槐木或榆树,车轮车辐木制镶铁,车长4米,车厢宽1米。鼓直径近两米、高近1米,鼓面图案各异。这项活动一般由一人掌辕、两人抱辕、几十或上百人拉梢绳,鼓后两人击  相似文献   

6.
古代徽派建筑中的装饰雕刻起到点缀美化建筑构件、烘托建筑文化气氛的作用,是徽派建筑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在现代建筑中,随着装饰艺术的发展,传统的装饰雕刻成为表达建筑文化的主体,并在现代建筑环境中与多种表现手法相融合,成为艺术的作品。该文通过现代徽派建筑装饰雕刻的成功案例,对徽雕的工艺内涵,文化意义以及其传承发展分别进行了分析、挖掘以及诠释。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是古代宫廷装饰艺术之集大成者,堪称古代宫廷装饰艺术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清代在宫廷装饰方面充分吸取了前朝历代的艺术精华,并与统治者自身的满清少数民族文化、西方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宫廷装饰艺术,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并对后世的建筑装饰、各类奢侈品装饰等各个不同领域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洪洞英山杂剧图是一幅线刻七人杂剧图,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左家沟乡英山的舜帝庙里,对研究北宋前期的杂剧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英山杂剧图内容为二杂剧色作场表演,两侧为乐部教坊鼓色、笛色、歌板色、杖鼓色、筚篥色。教坊鼓色、筚篥色,头部均戴诨裹,推断应为杂剧演员,真正的身份很可能是杂剧行当中的副净、副末,在其搬演的剧目中无需演出时,兼职司乐。笛色头戴东坡巾,也可能是兼职司乐的杂剧演员,在正杂剧的演出中有可能是职司引戏或者末泥的行当。本文以静态的画面作为基点,复原英山杂剧演出的动态过程,认为英山杂剧图表现的应是正杂剧演出之前的"艳段",情节简短,所需演出脚色少,副净、副末等主要脚色行当尚未开始演出任务,又因"路岐"剧组的规模有限,故而在"艳段"中兼职司乐伴奏。这个简短的艳段演出完毕,再行搬演正杂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卫星上行系统、视频系统、音频系统、内部通话系统、电源系统、机柜设计及工位的安排六个部分介绍了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投资建造的 DSNG 车。文章介绍了该车各系统的设计思路、工作特点和简单工作原理.并附有部分系统图;同时从作者的角度阐述了该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兰台世界》2016,(Z2):116-117
<正>皇史宬对于研究"石室金匮"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它保存的皇家档案对于研究古代历史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它的建造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是我国古代精湛建筑技术的光辉杰作,是研究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装饰、构造、功能的重要实例。皇史宬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现着四百多年前我国科技和建筑技术的水平和辉煌,更给我们今天建造档案库房,制作档案装具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启示。一、皇史宬建筑  相似文献   

11.
刘澜 《档案时空》2013,(8):33-34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一门历史学科,它通过古人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复原古代历史。文物考古资料是考古工作人员在考古勘探和发掘现场,记录古人活动信息的唯一原始凭证。这些资料包括一系列文字、表格、图纸、照片、录像、拓片和各种测试、分析、鉴定报告等材料,是复原古代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上世纪90年代至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对现有各种记录模式的考古  相似文献   

12.
《大明舆地图》是一套反映明代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地图册,是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图籍.根据图中行政治所的迁移和行政建置置废的变化,可以推断这套图册绘制年代为嘉靖三十七年王嘉靖四十年间.  相似文献   

13.
黄纸具有美观、防虫避蠹等特殊功效,在我国古代曾被指定为官府公文用纸得以广泛使用,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纸质档案,丰富档案馆藏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古代档案用纸一一黄纸的制作工艺及其性能,本文结合历代文献记载,以现代手工麻纸为载体,川黄檗为染纸原料,采用超声技术提取黄檗有效成分,尝试对古代黄纸的复原及其性能的研究,这对于深刻理解古代黄纸的制作工艺,揭示古代黄纸得以广泛应用的科学内涵,开发更多类似黄纸功效的纸张应用于档案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新贵  白鸿叶 《档案》2012,(4):40-41
《甘肃省彩绘山水画舆地图》是一幅彩绘的山水画舆图,是研究清代西北的重要图籍.根据图中蒙古王公袭爵的年代、绿营兵制的建置和察汗诺们罕旗住牧地点变化等内容,可以推断这幅舆图的绘制年代为清代道光二年.  相似文献   

15.
元代青花瓷在我国古代瓷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艺术风格和装饰艺术都十分独特,对后世青花瓷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元代青花瓷,对其整体艺术风格和装饰特点进行了考证,希望能为元青花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车,平日乘人载物,战时冲锋陷阵,用途颇为广泛。古车之名亦颇繁,对此,我们于《古车车名疏要》(见《文献》1994年第1期)已有介绍。一车之内,"百工之所为备",部件也甚多。大致划分,即可得轮、轴、舆、盖、辕等几个大的部类。今就文献中较为习见的部件名称,择要类述干次。车轮《用礼·考工记》曰:"察车自轮始。"轮之于车,可谓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由考占所得的实物观之,商周之车均为双轮,直径约在1.3~1.4米(参见《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发展,为古代文化学术的繁荣,特别是史书的编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史馆作为编修史书的重要场所,自然与档案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史馆及史馆制度的完善对档案工作影响深远,不仅加强了各类史料的征集、保管和整理,特别是加强了宫廷和官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如实录、会典、大型舆地志、起居注的修撰,而且使档案编纂工作更加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装饰和绘画都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元素,相辅相成。在最初的绘画和装饰应用中,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很多功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唐朝绘画作品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代表性,艺术水准高,且总体数量多。尤其是敦煌莫高窟中的绘画,保存了非常完整的古代壁画群,体现了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风格。下面本文主要以敦煌莫高窟绘画作品为例分析和研究唐朝绘画作品中的装饰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一、美术编辑具有编辑工作的共有特性在我国古代,“编辑”意为搜集材料,整理成书。“编”意是用绳子把竹简串连起来,“辑”意为车舆可以装东西。我们所说的编辑,是指对精神食粮进行加工,使其进入社会为读者服务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美术编辑是报纸编辑部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报纸编辑一样,具有编辑工作的共有属性。1、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美术编辑要参与报纸的生产过程,要审定和加工优化美术作品以及直接为美化版面绘制美术件,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深的专业造诣和们熟的技巧,并熟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就。2、具有很强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20.
去过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读者,一定还会记得展厅中陈列的“候风地动仪”等精美的中国古代科技模型吧!复原和制作古代科技模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复制;二是有文献记载而无实物遗存的,复原时要保持古器械的基本构造和外型特征;三是复原时经过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考订,并且运用科学实验手段进行验证的模型。可以说,这后一种情况是复原难度最大、要求最高,也是最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科技考古论丛》(以下简称《论丛》)正是一部记录此类科技模型复原过程中科学实践活动的论文专集,收入了著者王振铎先生的14篇论文,约48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