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视觉转向"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视觉"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成为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然而在探讨中国早期现代性的发生过程时,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觉形式——信息图表却从未受到任何关注。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报刊上的各类图表为例,从认知、表象、传播三个角度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通过图表这一视觉传播形式重新组织和建构其关于世界秩序的知识和想象。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名目繁多的视觉传播文本,以特有的视觉建构形式,汇聚成为一道文化景观。其中,杂志封面便是一例。本文选取2003年~2008年出版的《新周刊》封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周刊》的发展历程,动态性地考察《新周刊》封面的视觉传播形态,揭示语言和图像这两类文本在意义产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辨析形象文本的单向印证或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及语-图互文方法。对《新周刊》封面的视觉传播学分析同时也例证了有关视觉转向的一个假设,即视觉转向是后现代的一种叙事性象征。  相似文献   

4.
能向群 《出版经济》2005,(10):32-35
当代传播文化,正在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这便是"视觉文化",或称"图像文化".视觉活动已成为主导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视觉形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涛 《当代传播》2012,(2):23-26
视觉性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文化主因,社会争议建构与公共议题再现同样转向图像化表征。综观近三年中国极具影响力的6起指向环境问题的公民权利事件,以风景照片、政治漫画与新闻摄影为修辞方式的图像事件成为环境主义者轮番征用的社会动员途径。环境主义者借助图像事件这一批判性修辞策略构造了人们诠释、想象并重构生态秩序的基本途径,以此唤起通往绿色公共领域的公民行动,并最终完成对"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隐性书写和公共传播,这是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构造的一种极具后现代特征的公共修辞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图像时代的背景下,图像化的传播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视觉文化传播现已成为当今传播媒介发展最具活力的方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基于图像时代、视觉符号的文化传播理论与方法,对当下图像时代中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图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的优势,在文化传播中超越文字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通用语言"。图像打破了语言文化的理性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理性思维的习惯,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由阅读转变为观看。正是由于图像在传播中的优越性,在视觉文化传播中其影响力以及传播速度比文字更快、更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9.
冯菊香 《新闻界》2014,(4):71-76
进入"后读图时代",视觉文化成为理解和认知社会的一个进路。新闻图片传播更加引发受众的瞩目,重塑了他们的记忆和经验。本文尝试从技术、内容和伦理三个视觉性的维度,分析新华网"一周汇总"新闻图片的生产、传播中建构的视觉文化景观,阐释新闻图片传播实践如何重构日常的社会世界,以及受众在新闻图片信息接受过程中改变自身的文化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视觉建构。  相似文献   

10.
徐沛 《国际新闻界》2013,(3):124-134
当前人文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起源于对文本的重新认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近代画报出现并风行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图像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也是某种观看方式的载体。近代画报图像所承载的新的观看方式意味着新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这种新关系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现代性在大众传媒中的表征。本文认为,从视觉文化角度关照近代画报,探索图像表征现代性的诸多可能,研究画报对普通读者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将有助于新闻传播学界在人文学科文化转向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近代画报图像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理解当前各种层出不穷的视觉文化现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舒竞 《东南传播》2021,(2):140-142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视觉修辞是指借助图像和影像符号向受众传递劝服性信息和话语,以达到心理认知层面上意义的生产与建构的传播行为。本文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研究对象,采用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观"理论,从舞美设计、视觉符号和影像叙事的三个维度来探讨视觉景观上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坤新 《新闻知识》2023,(6):54-60+95
视觉文化时代,公共事件的议题构造与社会动员的表征已由“网络造句”转向图像修辞。纵观近年来以熊猫“丫丫”为代表的公共事件,置身于文化语境、现实语境等具体语境中的视觉图像通过提供共时与历时维度的观照,推动指向社会矛盾的公共话语建构。同时,修辞主体主要通过对摄影影像、漫画图像以及拼接图像三种图像符号征用来激发公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此外,必须对“视觉转向”下公共修辞实践的潜在风险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12):2-10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图像已经成为社会议题建构、公共舆论生成的主要手段。随着身体的内涵从被动性、动物性向主动性、抗争性转变,"裸身"成为农民工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重要修辞资源。借助媒介的力量,农民工以符号生成、语境重构、隐喻构造的方式完成裸身抗争图像的建构,表征并传递出对受众的视觉劝服。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一种方式,裸身抗争的深层文化内涵在于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戏剧性表达与景观制造,并在拓展自身可见性的同时,不断赋予观看者实现可见性的权力,最终指向农民工自身的弱者身份。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人类社会以生产力水平为衡量标准的发展进程.对知识的记录、传播、传承这一属于人类认知范畴的活动.亦有着惊人的嬗变历程.本文探讨的是,近十多年来.在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驱动下,图像传播在告别人类认知蒙昧时代的主角地位后,再次重返历史的舞台,成为抗衡文字传播的一支极其生猛的力量,由此改变着人们认知世界的模式,革新社会的文化形态.或者说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5.
借助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时代文化向图像化转向,这一转向是深刻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图像”已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凸显出的世俗性与视觉性,已成为这一转向的标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已被图像所包围,大众媒体借助媒介技术广泛传播图像符号,使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图像转向”的新样态。“图像转向”表明话语形式逐渐转变为以图像为中心,促使网络民族主义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本文以“阿中”走红事件为例,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动因,并试图探究网络民族主义“图像转向”变化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8.
高颖 《出版广角》2015,(14):92-93
广告图像传播的历史是媒介技术与视觉体验的合谋,其中又掺杂着消费者需求的驱动和对其他领域图像的借用.基于视觉文化视角研究广告图像传播可以发现,广告图像传播是视觉符号的叙事结构,背后更包含着对应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视觉文化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不只是用肉眼来看,而是把世界整个作为视觉图像来看待。现代社会,视觉在建构人类意义空间的基础上,塑造了社会文化秩序中的合法性等级。而电脑和网络媒介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形式——虚拟视觉文化,更多地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文化等级被消解,社会大众成为形象的缔造者。海德格尔所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0.
吴佳  张懿 《东南传播》2011,(9):119-121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图像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进入一个不折不扣的视觉文化传播时代,视觉在人类认知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人类认知规律追溯,视觉具有着天然的优势,合理利用视觉符号对民族、国家形象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