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了一場广泛的斗争,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移风易俗,作为这場斗争的一个侧面,这股潮流的一条支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今天甚至仍可感觉出来。移风易俗与政治革命、经济建设关系密切,回顾和介绍辛亥革命时期这方面的情况,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无借鉴之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辛亥革命研究鸟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研究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本文对20世纪辛亥革命研究分四个阶段作了鸟瞰式的回顾,指出1900-1949年是奠基阶段;1949-1966年辛亥革命研究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同时因“左”的思潮影响而存在一些问题;1966-1976年辛亥革命研究的学术活动陷于停顿;1976年以来通过拨乱反正,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内容逐步深化,辛亥革命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展望21世纪,辛亥革命研究将会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1913年,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与大理院之间就关于《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所定民事上告期限和上告程序是否可由大理院变更、前清《禁革买卖人口条款》是否可由司法部认定无效两个法律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到:论辩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背《临时约法》,反映了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部分官员对新旧法律制度进行整合时,在践行“三权分立”、坚持“司法独立”方面进行了真诚的努力;论争暴露了政权更迭之初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因草创而不够完备,促使人们对有关法律、制度进行修改,使其臻于完善,因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详细论述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过程,包括该政府如何接管清政府的中央机构,如何接收南京政府北上人员,又如何组建新的部门,其间南北矛盾、新旧冲突、党派斗争又是如何磨合的,从而探讨北京临时政府在政权过渡时期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代人力车夫群体意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力车夫是伴随着人力车的传入而出现的一个新的城市下层社会职业群体。该群体由城市贫民、进城农民和其他失业人员构成,人数众多,具有素质低和流动性、分散性等特点。他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微弱联系和与外界的比较形成了同行意识、同乡意识和穷人意识等初级的群体意识。经过知识界的启蒙和共产党的教育,他们的群体意识提升到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的高度,并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积极的斗争。文章指出,人力车夫群体意识的提升有赖于本阶级的认同,社会的接纳,国家的帮助,有赖于启蒙、灌输、培养。人力车夫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对他们更多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因参加湖北地方志的编写工作,我最近阅读了《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一册(郭廷以编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初版,下简称《日志》)。是书篇帙浩繁,作为研究中华民国史的工具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错误颇多,诚如编著者生前所云:“惟仍须修正”。虽经台湾省史学工作者校对订正,疏漏之处仍不少。今仅就书中所记1912——1918年间有关湖北史事失实之处,举例数条,引征较为可靠的材料,予以勘误,仅供读者和该书的校对订正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院历史系辛亥革命史研究室章开沅教授、陈辉副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最近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不久即可发行。本书不仅讲述中国近代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爱国人物的英勇斗争事迹,而且注意阐述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化运动在民国初年出现了强劲势头,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也为社会风俗的演变提供了条件,并提出了要求,即批判和摈弃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旧风俗,从而建设一种新的生活。一批以改造中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把目光下移,用各种方式向民众宣传移风易俗的道理,促进了社会风俗的转移。当时的移风易俗思潮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绝对化的思维方法、过激的言行与脱离实际的主张,对后来群众性移风易俗活动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它那种对旧道德、旧礼俗不妥协的彻底清算态度和革命精神,使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风俗演变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严昌洪 《历史教学》2004,2(7):11-18
本文详细论述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过程,包括该政府如何接管清政府的中央机构,如何接收南京政府北上人员,又如何组建新的部门,其间南北矛盾、新旧冲突、党派斗争又是如何磨合的,从而探讨北京临时政府在政权过渡时期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风俗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它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风俗及其反映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国民性的形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改造,与对古老风俗的弘扬与改造密不可分。反过来,移风易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当传统文化从横向受到西方文明的碰撞,从纵向受到发展中时代的冲击的时候,社会风俗首当其冲。它所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