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61.
当下高考招生制度存在各种问题的根子在于非专业的政府行政部门以计划的方式过度集中了招生和考试权力,改革急需实现的关键目标是将高考招生的主体由政府归还给学生、学校和专业组织,政府由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担当好监督公平公正的职责。仅仅由政府来进行这样的改革就必然进入自己给自己做手术的困境。这一改革的先决条件有: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人性假定的工具定位;二是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简政放权,让专业组织生长发育,并逐渐由专业权力回归专业组织;三是加强法治,由全国人大尽快颁布考试招生法,规范各方在考试招生过程中的责权边界。最终建立自主、专业、公开透明、公正的考试招生体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路径必须先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着手,只有改变这一制度的管理系统,逐渐完善专业程序,提高专业水平,改革才会见成效。  相似文献   
162.
每一个个体的成长都需要教育学理的支持。提出教育研究转向“为个体成长服务”的命题,就是为了以个体生命成长为原点,建设“自助餐”式的、集成性和程序性的、开放性的教育学,从而为个体的生命成长和探索提供学理参照。与长期以来教育学主要为学校和政府服务不同,个体将成为教育学使用需求最多的用户,他们是异质多元而非单一同质的,是主动需求者和挑选者而非被动接受者,他们的诉求有较强的即时性、不确定性,他们权力低微且短期内不平等,分布分散且短期内需求量小。但是,个体对教育学理需求的总量将不断增长并成为确定性的趋势。在将每个个体作为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时,个体的独特性将要求发展出个性化的、过程不可复制的教育学,从而满足个体发展对教育学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3.
师德是从事教育的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的内涵是随着时代以及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发生变化的,需要教师与他所处社会中的其他人群共同构建。师德早期起源于教师的自律自求,秦汉“以吏为师”“官师合一”后引入他律,甚至他律超越了自律。传统的师道尊严是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天地君亲师”为内容的等级次序的伦理设定,它是他主、与权威合一、强调服从而不重视道德判断能力的存在。现代师德需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社会发展的多重需求与矛盾,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以创造人类幸福而非培养人上人为教育目标。师德水平的提升主要靠教师自主内求,靠不断提升追求和底线,同时需要政府与社会创设良好的环境。走崇尚良师之路是整体提升师德水平的有效途径。培养出有能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福祉服务的学生方能彰显教师的良师良德。  相似文献   
164.
教师的自主性、应变能力、信息素养整体偏低的问题在比较广的范围内存在。这种现象与中国长期以来以师范为主体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直接相关,主要问题在于必修课程比例过高,选修课程比例偏低;知识教学的内容偏多,实践操作的内容偏少,教学程序和评价刻板、单一,教师的自主探索意识不强,应对各种挑战与变化的能力不强。从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出发,必须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安排更多自主选择时间与内容,加大逻辑与信息素养培养力度,并设置评价要求:开放教师教育举办体制以便在适度竞争中提高效率和质量,加大各师范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自主权,为学校自主逐年优化课程与教学创造外部条件:加强评价的导向作用,改进教师入职考核与岗位评价。  相似文献   
165.
<正>两年前我曾应《教师博览》之约,就青年教师成长写了篇文章,现在杂志社编辑想让我就此问题再写稿,我只能对上次文中提到但未细述的成效十分显著的“双螺旋结构”成长模式加以详细介绍,并从建构和维护自己成长的“双螺旋结构”角度加以深入细致的阐述。研究有成就者,发现“双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就是指教师将内心的良师与自己的优势能力发展配对,从而螺旋推进自己的不断成长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