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储朝晖 《中国教师》2011,(23):25-28
<正>1891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六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钟灵毓秀皖南黄潭源村诞生。对现实生活中贫病与痛苦的切身体验使他产生行医济世思想,参与辛亥革命地方议会与武装暴动的经历以及金陵大学的学习生活,使他开始思考更深层的社会问题,终成为医治人心而非人身的教育巨匠。  相似文献   
82.
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教育均衡的主要问题,农村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城市化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不可逾越的过程之一。不能孤立地就农村教育中的问题而研究,必须将农村教育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放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  相似文献   
83.
当下盛行择校,是由于不少父母相信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就能有利于孩子继续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从已经经历过这一过程的人看,成败几乎各半,也就是说,有些人的选择确是实现孩子进入更好学校,找到更好工作的目标;也有近乎一半或超过一半的人未能实现这一目标。值得继续追问的是,择校对孩子的人生有多大价值?不少人没有这样追问过,对此也不甚了了。世界上有大量心理学家对一个人的智力表现进行测试,虽然不同的人各自所测的数据不同,但  相似文献   
84.
东亚文化立根于数千年前,兴盛于隋唐时期,裂变于明治维新之后,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未来发展和复兴的潜在规则和重要价值,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封建特性。这些特性使得东亚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正负两面效应,这种效应也深入细致地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对这一文化背景中的教育进行再造是实现东亚振兴的必要条件;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确认识这一文化是正确地对教育进行再造的前提。东亚文化中的现实个体不可能跃过,但需要用更为宽广的视野来再造这种教育,再造这种文化,才有可能为东亚乃至全人类寻觅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85.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的事实和特征,阐述了全球化与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的内在关联,分析论证了中国乡村教育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提出了建立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校长民主选举制、“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的乡村教育人、财、事的管理体制,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86.
"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作为一个新词在使用中有泛化现象,存在概念与逻辑混乱。本文运用自定义的语义场理论,对近期报刊媒体上使用的“大学精神”一词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精神”语义可分为代名词、类概念、个性化义群三个层级的结论,并将大学精神定义为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以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语义规范,便于人们明晰与理解“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87.
论当代大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和兴盛的灵魂,明晰什么是当代大学精神并加以倡导和弘扬是当代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大学精神尚在形成之中,它应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中心任务、全球大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精神、本土文化情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层次和管理模式、当今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体现。因此,现今中国大学精神应表现为求真而拒伪、趋善而远名利、务实而戒浮躁、创新而不简单重复,并且它是变化的、确指的、具体的、实在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除了建立和完善适应当代社会管理模式的严格的制度体系之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8.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主体性教育讨论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观的重构。主体性教育的讨论,围绕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转变为更加重视个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优化、和谐组合。  相似文献   
89.
教育的所有需求来自个体的成长,全称的教育应该包含人的所有有助于人成长发展的活动,它的最新前沿应聚焦于个性化成长。ChatGPT的出现证实以学习者为中心成为未来教育更好满足社会对人成长发展需求的方式,凸显出个性化的必要性及其价值,需要将教育学理研究聚焦于个性化的每个鲜活的个体身上,定位于学习者;不局限于知识学习,而是拓展到全称教育范围内;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学理互动而非单向生成,才有可能更接近本真,探索更高品质和更广适用的教育学理。因此,教育学的形态要应需而变,依据社会新的发展重新定位为了谁、服务谁,在提升学术性的同时更加聚焦多样化、个性化的应用。使用全称的教育概念作为建构学理体系的基础,从人的成长出发,探索本真的、更高品质和更广适用性教育学理是教育研究必须进入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0.
家庭教育事实在历史与现实方面呈现出的广博、多元、弹性、相对性、离散性、非规范性等无规则特征,导致家庭教育研究面临比学校教育研究更复杂的事实,需要更复杂的逻辑与方法.而目前以学科研究的方式、方法难以完整、准确、清晰地表述家庭教育的事实与逻辑.因此,以规范化为目标的学科发展路径与方向对于家庭教育研究而言是迷途和歧途,使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