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在个性化辅导中,对学生进行的诊断性测评是为了给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基于概念图的关系究因诊断性测评充分利用了概念图清晰反应知识结构的特点,从学生当前的学习问题出发,依据概念关系搜寻学生的知识漏洞,切实地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客观准确的依据。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概念图的关系究因诊断性测评的设计,开展了基于概念图的关系究因诊断性测评的应用个案研究,证明了基于概念图的关系究因诊断性测评能为个性化辅导课程提供有效的设计依据,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2.
目前,基于专题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本文依托三所实验学校,介绍如何运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基于专题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方法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内容与资源”、“实施与互动”、“评价与认证”、“学习支持服务”四个方面对中、英、美、加、澳5国的MOOC进行抽样比较.结果表明,MOOC在课程设计方面重视学习体验,重视课程导学,注重教学资源、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多样化.MOOC在课程开发方面重视学习环境设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交流工具和资源分享工具等.同时,MOOC的发展呈现出由注重数量增长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趋势,以及从互联网思维下的在线开放教育转向与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4.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引论:涵义、课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或网络通讯工具等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具有明显的学习性和指定域的特征.本研究旨在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两个层面分析当前国内外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课题,其中以"学习者差异""学习内容分类""学习过程参与"和"学习绩效改进"以及"综合交互效应"等课题为主,大部分采用了实验研究,同时兼顾质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课题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启示意义,表现为:应关注目标的"完整性"、应强调策略的"激励性"以及应提倡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5.
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勃兴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环境"的概念应孕而生.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误解乃至错用,导致网络学习环境研究陷入一种技术主义的困境之中--引起认知负荷、情感缺失和道德失范.其背后的真正根源在于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技术取向所使然.然而,在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种文化"的这一命题的成立,促成了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文化转向--由"技术型环境的开发"逐渐转向"文化学习环境的建构".其建构途径主要有"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和"学习交互活动的开发"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6.
当前学习环境研究主要有四种不同取向,即聚焦于"个体外部或内部"的心理学取向、聚焦于"实践共同体"的人类学取向、聚焦于"个体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取向和聚焦于"技术与工具"的科技哲学取向。这四种取向都揭示了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化"意识,缺乏人与文化同一的思维,没有深入到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与环境的同一性层面,没能揭示和把握住环境与人的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环境研究应确立"整合"的理念,开辟新的研究取向——文化哲学取向。  相似文献   
37.
从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网络学习困境的解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睿 《现代教育论丛》2009,(1):17-20,38
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勃兴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环境”的概念应运而生。但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误解乃至错用,导致网络学习环境研究陷入一种技术主义的困境之中——引起认知负荷、情感缺失和道德失范。其背后的真正根源在于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技术取向。然而,在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种文化”的这一命题的成立,促成了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文化转向——由“技术型环境的开发”逐渐转向“文化学习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38.
王莹  尹睿 《科教文汇》2009,(31):91-91
开设商务日语专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校面向地方,服务社会办学方针的具体体现。本文依据荣成市的经贸特点,结合荣成学院的办学理念,对我院的专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构建及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9.
由于TPCK存在"转化"与"整合"的缺失问题,ICT-TPCK融入有关学习者和情境的知识,实现了对TPCK框架的突破与发展。本文对ICT-TPCK的涵义、"转化—整合"原理与方法进行深入阐述,以期为教师知识发展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从内涵上看,ICT-TPCK是一个独特的、动态的知识体;一个高度情境化的知识体;一个立足学生,实现内容"经验转化"的知识体。"技术映射"的情境方法,是一种基于具体情境实现课目内容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整体设计方法。作为开发ICT-TPCK的有效方法,其内蕴"转化"与"整合"原理,其实现在于工具的示能性,这为真实情境中教师教学实践提供了操作性的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40.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课程”形态推进落实人工智能教育逐渐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并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针对目前高中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浅表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评价简单化等问题,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改进的新视角。基于深度学习的思路,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单元需体现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教学活动需强调智能社会真实情境的参与,教学目标需指向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品质的提升,学习成果需产出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物化成品,教学过程需渗透智能社会责任的引导。由此,从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活动和单元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探索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并以“走进人工智能”单元教学实践为例加以详细阐释,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