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龙安柚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广安市龙安柚(Citrus grandis var longanyou)果实(果肉)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并对各元素与糖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幼果期,果实对元素有一个吸收高峰,之后,随着果实的膨大,由于稀释作用,元素含量开始下降,铁元素含量在七月以后一直呈上升趋势,钙元素含量先降后升。多元相关分析表明,元素间存在着复杂的互作关系,铁和铜与糖含量成正相关,其它元素与糖含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相对于单一化的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一种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它不仅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而且能够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弥合紧张的社会关系,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治水平,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一、为什么要“让思想浮出水面”长期以来,在思想和知识的位置摆布上,人们已经习惯于让知识显形,让思想隐身。通常所说的“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就是这个意思。它表明,“知识第一、思想第二”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把知识摆放在主体地位,把思想摆放在从属地位,人们已经感到无可厚非。不光是课堂,其实在教材中和教辅书中也是这样的。在负载着知识的文本中,  相似文献   
24.
研究性学习是针对常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的,它具有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在整体学习状态下的建构,涉及到复杂脑区和神经通路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对新知识经验的获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情绪状态则强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记忆功效和创造性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增强学习材料的意义和情绪联结,从而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并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是,当遇到一些很难从学生的经验中找到相应的成分来建立意义或关联时的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记忆术方式来增强学习记忆。  相似文献   
26.
张素兰 《成才之路》2014,(30):38-38
正在语文教学中,将一些问题渗透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动脑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勇于探究,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活跃。一、贴近生活,创设实践性教学情境语文学科和日常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通常是一味地给学生讲解知识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以便在各种考试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27.
吴俊升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19世纪30年代.根据在北京大学讲授“德育原理”的讲义,他修订《德育原理》一书。该书以“德育目的”“德育实施依据”“德育方法”为主线.从“品格论”“道德论”“道德实施论”三个维度系统地阐述其德育思想.其德育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理论性强。虽然离现在半个多世纪了.仍不乏“真知灼见”。尤其他的“品格论”对学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8.
在推动合作学习的课题实践中,我们有更多机会走进课堂听课、评课。责任感的驱动,使得我们对做课、评课做了更多的研究。 一、做课,要做“素课” 做课、听课、评课,是校园生活中的内容,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在谈基本功之前,似乎更应该关注这些事情的目的。做课以表演为目的,也就偏离了应有的方向;听课以应付差事、完成任务为基点,也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29.
新课改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得力的引导与教学情景创设。自主,需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空间;合作,需要为学生搭建合作平台;探究,需要唤醒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为此,至少应该在如下方面引起重视并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0.
张素兰 《新教师》2020,(2):41-42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数感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系统的数感培养,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使概念能够更加具体化,有助于学生使用数字量化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