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巴赫金批判19-20世纪表现强势的唯理性主义哲学,把道德哲学作为第一哲学,把统一而唯一的存在即事件作为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把实际行为作为道德哲学的目标,主张个体通过负责任的行为参与生活,从具体的事件中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应分",重视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积极交往与对话,在多样化的、多体裁的、活的话语交流中丰富主体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彰显道德个性。  相似文献   
62.
朱永新:现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比较强调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技能意义上的"专业性",强调教师职业生涯必须追求专业发展。其实,我更加喜欢用"成长"而不是"发展"的概念,因为成长更多是针对一个生命体而言的;发展,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虽然也  相似文献   
63.
朱小蔓 《生活教育》2012,(11):12-14
今天会议的内容丰富而充实,我还来不及消化这么丰富的内容,并作出回应和思考。我认同吕德雄秘书长代表秘书处所做的工作发言,他带领秘书处为这次大会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大量的文字准备工作为今天大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4.
从教师中走出的教育专家和儿童教育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认识李吉林老师。从相识到相知,从读到读人,她的情境教学实践一直是我做情感教育研究最直接的理论想象和证明的源泉。今天,凝聚着她一生心血的8卷本集出版了,我向她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敬意。她所走的一条从课堂教学改革到严肃、持续性的实验研究,再到形成思想理论体系的道路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教育探索的历史缩影。是我国教育普遍地鼓励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并形成有扎根性质、境脉特征的教育科学的翔实纪录。  相似文献   
65.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道德影响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道德影响力密切相关。从学科教学活动看,教师需要形成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人格之间内在的平衡性、融合性和作用方向上的一致性,才能对学生的道德产生和谐的、丰满的、持久的影响。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在人格方面的民主性特征与道德影响力有重要的相关。要实现教师的道德影响力,学校管理必须转向以教育生态和谐为目标和基点的道德模式:加强对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将学校看作是成人(教师)与学生复杂交织在一起、共同成长的团体;鼓励和提供条件促使教师通过扩大个人阅读、参与教改与反思性研究、拓展人际交往以及自我修养;对教师工作的评价需要从外显性的评价走向更加重视和逐步实现内质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66.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人的发展,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围绕这一目标,工作上需要突出校本特色,灵活调度教育时空,营造道德文化环境;方法上需要重视情感体验,强调双向互动,让道德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67.
几千年明史上,传统美德无论对哪个国家都是很有价值的,每一次明的发展都是与传统化碰撞的结果。雅斯贝尔斯曾说过:“西方每一次伟大时代的出现都是重新接触和研究古代化的结果。当古代化被遗忘时,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野蛮,就如一件东西脱离了根本,它就会毫无方向地飘荡,这也就是我们失去古代化之后的景象。”然而近百年来,东西方都有忽视传统美德教育的历史。  相似文献   
68.
知识化与生活化是德育在当前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两种困境。德育的知识化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者在对知识化的批判中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的生活化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读。基于德育过程的展开考察这两种德育困境,无论是知识化还是生活化的德育都缺乏过程性的德育自觉与反思,困境之根本在于德育的精神性问题,即德育过程的真实的道德价值立场以及过程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样态。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客体化的精神,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交互的、内在深层的精神性活动;生活化的德育无力触碰时代精神生活矛盾,难以关照师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冲突。  相似文献   
69.
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是构建个人化教育知识的过程.这个命题关乎现代社会中日益发生的知识与人的分离、认识与伦理的分离.教育学知识是独立于个体经验的理论知识,教育知识是本原在主体之中的实践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德性化的知识.实践乃是善的实现活动,指导教育知识的是实践的、反思的认识旨趣.区别于普遍性的知识,个人化教育知识具有经验与反思的品质,情境与情感的品质,内在与多元的品质,意向与规范的品质.区别于理论知识的可教性,个人化教育知识是做了才有的知识,是不断增长的教育经验,它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整合而建构出来的知识.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教师教育,这一建构过程依赖于广义的教学做合一,实践性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0.
我是在2005年初冬,全国素质教育研讨会会议期间,参观南通市提供的会议现场,认识并触摸"难忘教育",并对江苏省南通中学(以下简称"通中")有了深刻印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