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6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西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成功的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其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而其结构则与《易》学密切相关。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出自《易经》。  相似文献   
12.
老子出生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经过努力而进入周朝王室而任守藏史,转为柱下史。后西出函谷关,受关令尹喜之邀,写出《道德经》。之后,老子北渡黄河,进人河东芮城境内,参拜九峰山天然内经图,并翻过中山瞻仰轩辕之丘,登上昆仑山拜西王母。之后回到九峰山隐居,安家落户在魏国,即今天的芮城。其子李宗因为战功被魏王封在段干,即今天的上段村,所以姓了段干。而段于木乃是老子的孙子,著名的法家李悝,也是老子的别孙。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 ,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 ,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 ,“没看过佛经” ,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 ,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14.
薛瑄行踪考     
纵览薛瑄毕生,其事迹大致如下:及第前后、监察沅州、提学山东、北京大理、云南督饷、南京大理、退归故乡诸期。尤以其身居宪台、督察风纪,故其踪迹遍布各地。欲观其人、其政、其学、其文,必先明其行踪,是作行踪考。 二、监察沅州 宣德三年(1428),四十岁。 春,泛卫水入京师。七律《泊舟卫河》云:“又承恩诏上神州,卫水河边暂系舟。” 寒食日,舟抵潞河。七律《寒食日舟至潞河》云:“客里又逢熟食节,扁舟初及潞河时。” 三月,如京师。按《泊舟卫河》“想到凤池春正好,御烟深处拜宸旒”一联,知至京师当在三月。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历史已携带着她高度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步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这占老的国度里,艺术领域的百花园又绽出了一朵奇葩一禅定舞蹈。她以禅定修持为手段,以再现生命的原初、表现人类本能的生命力为目的,为中华民族献礼出台了。 禅定舞蹈产生在中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的问题,反而使主体的人受到越来越多的束缚。于是,人以及人体生命科学才备受青睐,得以发展。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华夏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百废俱兴,继往开来。作为优秀文化遗产中的宝中之宝一气  相似文献   
16.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笋”从“子”,先有“笋”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支”,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7.
18.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度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所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造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9.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宗一直对“宫刑”有着极浓厚的兴趣,然而遗憾的是他们似乎没有考虑到后人会议论,以致今日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迷茫难解的疑惑。本文想就这一点谈一谈笔者粗浅的看法,就正于学者方家。 一 《文史知识》八二年第五期上刊登了许仲毅同志的《古代宫刑述闻》一文,我以为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 (一)许文以《周礼·秋官·司刑》郑注的“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来给“宫刑”下定义。(按原注是:“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见阮刻本《十三经注疏》,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作者,将全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儒、释、道、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凝聚在一部八十万字的巨著中,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惟论者研究所见,只重于文学方面,而忽视了根本的奥义。本文试图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所谓“西游”,是要完成儒家的“西南得朋”、道家的“抽坎填离”、佛家的“四大皆空”;所谓“取经”,实是修取《心经》;所谓“修心”,西天历程,实是心路历程,九九八十一难,脱去凡心,即见真心。转识成智,立地成佛。以上三点,乃是《西游记》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