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野生”生态下,能最大限度保持言语生命的“野性”——言语天性,这对于言语创造上的成才弥足珍贵,对语文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性。“圈养”讲求的是统一,“驯养”(训练)讲求的是合乎规范,二者都是反“野性”的,反言语生命天性的,都是对言语个性、差异性的蔑视和摧毁。对言语天性的无视,是语文教育不能培养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以为作家(包括其他言语人才)不是不能培养,而是当今的  相似文献   
32.
言语人才在“野生”“半野生”生态下成才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圈养”、“驯养”生态下成才的概率,这很值得思考。为什么“野生”、“半野生”的能成长,“圈养”、“驯养”的反而劳而无功?答案并不复杂:成为作家的前提条件是具有作家生命的“基因”——文学、审美潜质。有了这种基因,才有加以培养、发展的可能。当然,这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助成”方式,依然不能成为现实。在今天讲求统一和应试的教育制度下,最仁慈的做法是“放生”。让言语天才在“野生”生态下自学成才。任何一类言语人才的成才,都是基于原生的言语生命的…  相似文献   
33.
在“以读代写(练)、读中求悟“规范下,本无所谓教法,若勉强言之,可称为“插柳“法,即“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这一读写观认为阅读、写作的根本不在于章句,而在于明理.修养到家了,水到渠成,厚积薄发,自然会写文章;如刻意于词章,则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是绝不可能写好文章的.……  相似文献   
34.
朱光潜诗学语文学秉承《诗》教、“立人”传统,倡导“全人”价值观,反“畸形人”教育。阅读观重“趣味”,以培养高尚纯正的趣味为首务,以此贯穿读写活动,读以致写。写作观重“修养”,认为写作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本色流露,关注培育真诚、苦思、想象与情感。这与强调“语用”(技能)的工具语文学反差鲜明。  相似文献   
35.
36.
从中国语教育史看语课程形态,“写”和“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写”和“说”的关系,虽然不像“写”和“读”的关系那么“亲密无间”,却也合而复分,分而复合,若即若离而又难解难分,其中奥妙,引人沉思。  相似文献   
37.
在中国教育史上,语文教育纵然显赫一时,却并没有骄人的成就;可是若论及语文教材的数量和种类,即便是质量,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感到悲观了.……  相似文献   
38.
潘新和 《新作文》2004,(5):12-14
这种复古倒退的行为自然要受到广大教师的抵制和谴责.论大多认为“”是随时代、社会“进化”的,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在这20世纪将要进入中期的时代.而要去读、写那些已经落在时代背后的言,这哪里是青年生活上所需要的。叶圣陶义正辞严地指出:“揭开天窗说亮话,那些决定国教学大计的校长同专家想使青年抛开现实生活.而去想古人的  相似文献   
39.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40.
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得上现代的或未来的标准呢?那是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认识情境与气氛,讲课诱导有力,疏密有致,“密”者即不断地实行大脑“轰击”,刺激学生思维,“疏”者即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来融汇贯通,科学地控制学生的认识与思维的进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发现与颖悟的良好状态的教师。因为他们始终要求自己立足于教育学科与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以其对教育理论发展历史的宏观认识,对本学科的教学作微观的驾驭。同时,他们能遵循科学“一体化”的原则,把视野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