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高考作文命题“伪写作”导向已成泛滥之灾.是到了该当头棒喝的时候了。 以往我们认为.语文高考许多试题并不能真正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属于废题.唯有作文题最能检测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然而,如今这种认知也遭到质疑。因为高考作文命题观念的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考生“伪写作”.“伪写作”势必导致“伪评价”。而作为教学导向的高考“伪评价”.又必然导致“伪教学”。语文教育便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空转.消耗着莘莘学子宝贵的青春年华.悄然吞噬着他们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52.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53.
语文即人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语文——言语与人的生命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才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仅仅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人是符号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分类的动物,这些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生命特征与符号、概念思维联系起来的论断,在学界已有较高的认同度。如果这些定义可以成立,那也可以顺理成章直截了当地说:人是语言(广义的语言,含言语)动物、文字动物。因为,人运用的最主要的符号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的思维的本体和载体。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我们言说,因为言说是我们的本性。它并非首先源于某种特别的意志。有人说,人是靠本性而拥有语言。这把握了人与动植物的区别,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这一陈述并非意味着人只是伴随着其他能力而也拥有语言的能力。它是要说,惟有言说成为人的生命存在。作为言说者的人是人。这是洪特堡的话语。”人本能地具有言语的需要,言语需要——说和写——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4.
孙绍振先生是我们熟知的文艺理论家,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他是高校最早介入中学新一轮课改的教师之一.在这十年中,他发表了<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质疑英语四级全国统考体制><高考语文试卷批判>等数十篇文章,出版了语文教育改革著作<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渎><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等,策划参编了<作文大革命--顶级作家教作文>,主编了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语文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5.
新语文教育规范下的写作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探讨和界定,首次阐明了面向21世纪的“写作本位”的“表现发展”型语文教育观将取代20世纪“阅读本位”的“吸收实用”型语文教育观的见解。在这一新的认知背景下,揭示了写作素质教育的三个特性:功用性、创造性和学识性;五个原则:实现性、仿真性、学养性、主体性和导悟性。认为语文———写作教育的动力和目标应是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根本途径在于良好的言语人格意识的养成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56.
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范式是一种“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它自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其要害是片面强调主体外部的生存性、功利性动机,造成对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的压抑。“表现、存在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应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方向。语文教育表层特性是言语表现,深层本质是为人生、发展、存在奠基,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从工具主义“应世”的外部语文学,向表现存在论“应性”的内部语文学转向。  相似文献   
57.
周国强先生研究写作教学有年,成果颇丰。现在,他又总编《中小学"三化"作文微课堂丛书》,将其长期研究成果,贯彻、呈现其中。认知有所深化,俨然自成系列。该实验教材,因其具有较深邃的理论内涵,而显示出独特的实践价值。课程决定教学,观念重于智能。写作教材编写自然不能不首先从课程、观念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58.
语文课程“语感中心说”之浅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今语文界具有较大影响的“语感中心说”,虽然强调的是语言能力的培养,但是属于感性直觉层面上的语感能力,其言语认知功能是很有限的。语文课程目的、人的言语素养和言语能力,不是语感所能涵盖的。以语感为“中心”,势必削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情意性、学养性和综合性。“语感中心说”存在三大误区:抽象语感论、语感图式目的论、阅读语感论。  相似文献   
59.
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订语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课程性质是什么。尽管要回答这一问题也许十分艰难,但这毫无疑问的是一个首当其冲的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是一个终极性的命题,是一个核心概念,是一个标杆,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它制导着课程的整体建构。任何的含糊其词、折中迁就,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60.
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制订语文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课程性质是什么.尽管要回答这一问题也许十分艰难,但这毫无疑问的是一个首当其冲的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是一个终极性的命题,是一个核心概念,是一个标杆,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它制导着课程的整体建构.任何的含糊其词、折中迁就,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