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潘新和教授经过长期的历史考察和理论研究在其专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理论,颠覆了“应付生活论”的实用主义语文教育范式.这种原创性的理论是一种在具备多学科学养的基础上形成的整合原创力与强大说理力的统一.作为探寻语文科“是什么”的本体性理论研究是首要的,不过也应该将理论转化为“教什么”“怎么教”等实践层面的可操作的内容.  相似文献   
62.
人的言语动力寓于“言语生命”“诗意生命”之中,其心理根源是想象力、游戏精神。 想象力本是人的生命的特征和智慧的象征,是植根于人的生命基因、生命结构之中的。就跟一棵树只要伸出了胚芽,无须教它怎样成长自然就会抽枝长叶一样。从认知的层面看,想象力与儿童思维特点有极大的关系;从精神的层面看,则同样与儿童期的审美感知和“游戏”有关。游戏,是人的生命历程中对自身精神发育的一种成全方式,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养护,首先是对想象力和游戏精神的养护。  相似文献   
63.
我们要重新审视似是而非的“生活本位”观念。长期以来,在“生活”二字上积聚了太多的褒义和政治意蕴,使人见到这两个字就肃然起敬。例如“美是生活”,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家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要“贴近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64.
阅读,我们不但要读古代、现代经典,还要读当代的作品——时文,最终是写出自己的作品。写出自己的作品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读古代、现代作品,是为了更好地读当代作品。阅读能力最终是体现为解读当代作品,对当代作品作出自己的评说,阐明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相似文献   
65.
命题与评价,自然会遇到三个问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评。“考试设计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方面:测量什么、如何测量、如何对测量结果进行量化,即如何评分。”在最直观的层面,语文命题可以表达为须明了语文“考什么”与“怎么考”。就是说,命题者要处心积虑地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怎么评”也就不是很困难了。首先要解决的是“考什么”,就是考试目标的制订,这问题似乎很容易,但是情况恰恰相反,语文界始终没有弄明白,或者说始终糊涂着。  相似文献   
66.
首先,该材料是没有时效性的,不算“时文”。  相似文献   
67.
一般而言,教学法是工具、手段,重要的是教学观念与内容.写作教学法的运用,关键是写作观念须有突破.没有观念的变革,不论用什么法、什么新名词,都无济于事.在应试观念下,不论怎么挖空心思,也是为了对付考试.  相似文献   
68.
写作教学内容与程序的安排,如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哪一种文体应成为写作教学的重心,这是写作教学科学化的一个难题.在教学实践上.一般是从学习叙事开始的,也比较重视叙事性写作,叙事性写作几乎贯穿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全过程.由于各种原因,议论性写作是严重滞后的,也是较被忽略的.以至于学生的议论性写作能力的发展,远不如叙事性写作能力.而就现实需求来说,议论性写作远甚于叙事性写作.  相似文献   
69.
潘新和 《福建教育》2005,(10A):19-22
生活化作文,一个在课改大潮中充满生机的词汇。当我们把探究的目光锁定它时,并不是为了给出一个权威的论断,而旨在引发更多层次更为深广的讨论,引起教师们在一线教学中的注意和思考。本专题中,潘新和教授文质兼美的文章从文艺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写作需要贴近的是生命化的生活”的新颖观点,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许伟亨等老师的文章分别从观察、体验、表达等方面切入,小切口,深探究,或者不甚全面,但能在作文指导的一个层面上给您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0.
迄今为止,语文界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思考曾得到最具有普通性认同的是语言(语文)“工具论”“和应付生活论”,其理论背景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是强调语言(语文)“的器用”的属性,是以取得直接的功利目的和效果作为行为准则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语文)片面地作为应付生活的工具,使语文教育知识化、技能化、实利化,必然贬抑了人文性、人本性,这种“工具性学习”,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让使用这“一工具”的人——教师与学生——成为被动的、没有思想“的工具”,养成了他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强化了行为动机上的直接“占有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