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谭永平 《广西教育》2012,(7):83+88-83,88
介绍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的六种方法,以增强高职生语文基础,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52.
本文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电力生产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索具全方位开放、全功能共享、融虚拟实训与真实实训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构建虚实一体特色的"校中厂",形成"五融合"模式的做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3.
国际视野下的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美国、英国有代表性的高中生物教材存在着相当多的共性,如一级标题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大致相同,重视STS教育,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人教版教材有一些比较突出的优点,如知识框架结构严密、系统性强,概念阐述准确,注意反映生物学新进展;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及教材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借鉴并综合了其他教材的优点。美国和英国的教材也有值得人教版教材借鉴的地方,如人性化的设计,概念阐述时更通俗易懂等。  相似文献   
54.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中学生物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1]生物科学素养既包括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也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在教材和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特点,让学生领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可利用的素材,可以很好地被挖掘和使用。以下以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5.
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学生物教科书是历史的产物,其诞生与“学科课程”的形成密切相关。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说明.中学生物教科书经常要体现主流文化意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内容具有比较价值;编写时需要处理好国际借鉴与尊重国情的关系,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以系统的视角透视现实中的生物教科书,系统、全面地分析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用好教科书。  相似文献   
56.
在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北部,蝙蝠和风力发电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出人意料的重要问题。从2003年8月中旬到10月底,这是蝙蝠的秋季迁徙期,在西弗吉尼亚州的巴克本(Backbone)山间,至少有400只蝙蝠死  相似文献   
57.
时光之旅     
我们彼此相隔约4.5米,在枯草和树丛间排成一溜长队,在正午的阳光下,开始徒步穿过灌木丛生的亚利桑那荒漠,目光在地面上搜索着,Chris Recd是凤凰城(亚利桑那州首府Phoenix)本地人,他以前曾参加过这样的考察。当发现镶嵌于泥土中的石头围成的圆圈时,他大声喊了起来。这样,我们14人组成的直线形队伍就乱套了。大家因为这句有召唤力的话而围拢过来。  相似文献   
58.
59.
利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7-2009年学生体质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对2007-2009级新生耐力素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我院新生耐力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影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氛围、体育态度和意识及身体条件和意志品质等。因此,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端正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规范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0.
谭永平 《高教论坛》2013,(6):106-108
针对目前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的一些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和模式以及考核评价是提高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