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官僚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了清朝时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王权统治下权力运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ISO9000系列标准在图书馆实施的可行性、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可能完全抛弃其自身的传统而成法治国家,而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在司法活动中有着最为直接的体现,并且有的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名公书判清明集》收集了大量的宋代司法官的判词,从这些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法律宣教传统极大地塑造了古代司法判决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其背后的动因并非如有论者所谓的是出于统治者对商人和商业的偏见或好恶,而是有着历史必然性;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抑商”也并不意味着对商人和商业不加区分地绝对排斥和打击——它针对的对象是“私商”,对“官商”,统治者不仅不“抑”,反而予以保护和扶持。为了保证专制王权能够始终有效地控制商业这一国家的经济命脉,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而且富有弹性的商业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胥吏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形态得以存在的重要载体,有官则必有吏。到了明清时期,胥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与此同时,胥吏操权柄、谋私利的现象也空前严重,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典型。明清时期的"胥吏之害",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度造成的,在封闭的专制政治体制下,它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ISO9000系列标准在图书馆实施的可行性、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私之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倍受关注的核心命题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各家学派从不同方面涉及了这一命题,并且论证了"立公去私"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而在整体上塑造了中华文化以"大公无私"为价值追求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