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据孙席珍同志回忆,当年许多学生要求鲁迅先生传授作文秘诀,鲁迅答以并无秘诀。只有一点经验,那就是“要少说废话,不要有败笔,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故意拉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删’字。”另一次鲁迅先生讲了这个“删”字,然后又在黑板上写了“割爱”两个大字,并加以阐述道:“要做到会删,还须懂得割爱。割爱的意思是要能够舍得,不要舍不得。我们写文章,是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给别人,只要这个目的能够达到.其余都是末节。”因此凡属可有可无的、无助于达到写作目的的东西,都要  相似文献   
22.
关于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与创作,笔者曾有过粗浅的论述产,这里续谈其后期即南渡以后的生活与创作。(一)李清照后期的苦难辛酸与她早年的幸福风雅形成强烈的对照,苦难深重的原因在于国难与家难同时发生,无可挽救:她恰好在北宋首都开封沦陷之际由山东故乡迁至江南,而她的丈夫赵明诚又恰恰在金兵攻打长江一线前夜一病不起。这样清照自然就“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了。清照之南来在靖康二年(1127年5月以后改元建炎),她本人在《金石录后序》中说得十分清楚:至靖康丙午岁(1126),侯守淄)11,闻金寇犯京师,回顾茫然,盈箱…  相似文献   
23.
常识最重要     
顾农 《成才之路》2009,(5):91-91
近年来据说国学热业已形成,报刊电视上也确实颇多这一方面的内容,或发长篇大论。或作通俗讲演,都能给予读者听众许多教益和启发。但也常常看到有人指出这些讲论之中的硬伤亦即知识性错误。甚至是常识性的错误,有些实在错得过于离谱,令人哭笑两难。  相似文献   
24.
刘勰在前代批评家和选家们研究文体问题之成果的基础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对当时几乎全部文体进行了发展简史、基本规范、名家名篇以及理论说明等四个方面的探讨,写出了二十篇分论;然后又在《定势》等篇中对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文体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等理论问题作出了更深入的研究,至今还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5.
中国古代非仪式性音乐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本来是单纯的器乐演奏、徒歌(清唱)、但歌(清唱加帮腔)和带有局部伴奏的演唱,音乐和诗一向未能全程相配;这种情形到建安时代发生一个大的变化,曹操将自己的诗作全程配以器乐演奏,成为所谓“乐章”,此事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汉王朝的衰微和崩溃,原先音乐机关保存的雅乐和俗乐都严重亡佚,在建安时代因诗-乐配合新方式而得到促进的音乐创新中,新的“清商三调”渐渐形成;到曹丕、曹睿的时代,新的“清商三调”全面确立,并在后来长期流传。建安诗歌创作的不少问题都可以由当时诗-乐关系的新变动得到某种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26.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有不可不知,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音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令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相似文献   
27.
应瑒论     
建安七子中知名度最低的大约要数应瑒了,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只提到一下他的姓名,评为“和而不壮”,此外就再也没有什么评说,《与吴质书》中则说“德琏(应瑒)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一个作家是不能单靠“美志”在文坛上、在文学史上立足的,所以今人述评七子,对应瑒的态度便相当冷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为七子中其余六人都立了条目,独无应瑒,即使是较详细的断代文学史,关于他也只有寥寥几行,说是“应瑒现存的诗量既不多,质亦平平无可观”,又说他写过一些小赋,乃是“短促的急就篇章”云。  相似文献   
28.
对《离骚》结构的分析,王邦采《离骚汇订》提出的三大段说影响甚大,而其实打断了原作的线索,并不可取。《离骚》全诗可分为两大段,一过渡,一尾声。第一大段从开头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与失败;第二大段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曲顾而不行”,写诗人在幻想世界的求索和牢骚,其中心为“求女”。处于两大段之间的部分是一过渡;“乱曰”以下为尾声。  相似文献   
29.
本是刘熙载(1813—1881)为自己的诗杂集《昨非集》写的序言。该集共四卷,收在《古桐书屋六种》中。刘氏是重要的艺理论家,他的名《艺概》,也在这《古桐书屋六种》之中。  相似文献   
30.
一、前言 新体育课程需要新的评价理念与之相适应,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真正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给教学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使教学评价改革成为课程改茧中各爰美沣的焦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