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近日偶读《鲁迅学案》(《民国学案》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觉得缺了许多东西,很是遗憾。例如在“学术旨要”部分只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汉文学史纲要》以及《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拿来主义》、《门外文谈》等几篇文章;而鲁迅另外一些重要学术文章,则完全略而不提,例如《破〈唐人说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六朝小说与唐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何典〉题记》、《〈游仙窟〉序言》、《选本》等等。如果“旨要”部分因为受体例限制不能涉及得太多,那么在“案主行状”部分似乎可以提到一下。  相似文献   
62.
前人在论及晋宋诗歌由玄言到山水的转变过程时,多认为谢混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今人更认定谢混是以其山水之作来开始这一变革的.笔者认为谢混是以他清新浅畅的诗风消解了玄言风气,他的山水之作在变革玄言风气方面并无突出作用,而且山水诗的成长史上,他也并无开先之功.  相似文献   
63.
重读鲍照《芜城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照<芜城赋>的写作时间及其命意历来有不同的意见;综合各种资料来看,应作于大明三年(459)七月沈庆之攻入广陵之后、大明五年(461)鲍照入临海王子顼幕之前.鲍照在这一段时间内到过广陵,怀古伤今,痛惜这座名城的衰败.此赋<文选>列入游览类是大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64.
顾农 《天中学刊》2023,(6):71-80
东晋隆安四年(400)、五年陶渊明在桓玄手下任职,作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等诗,稍后他因母丧回家。在陶渊明居家丁忧期间,桓玄攻入首都,建立了“楚”政权。元兴二年(403),陶渊明在《停云》《时运》《荣木》等诗中向桓玄致意。桓玄很快被刘裕打垮,陶渊明守孝结束后,出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任内分别留下一首诗,从中可见他一直希望回家隐居,最后在做了80多天彭泽令后毅然归隐,时为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的组诗《饮酒》20首,其中有些原来并不在这组诗中,写作时间也拉得很长,早一点的是在他归隐之前,大部分作于归隐之后,有些晚至义熙十三年(417)。诗人的“园田居”住房于义熙四年戊申(408)六月中遭遇火灾,后迁居南村,其《移居二首》应作于义熙六、七年间,而以义熙七年(411)的可能性较大。陶诗约可分为行役、田园、饮酒、读书、赠答、游览、咏怀等7类,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内秀和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65.
任继愈先生有一回闲谈时说起办事效率问题,他说当年西南联大规章制度很严,注册、选课都有极明确的规定,时间一过,毫无通融的余地。有一位经济学系的同学在注册处碰了壁,便写一纸申请去找一向十分关心学生的系主任陈岱孙教授,无非是想请主任帮助说情,陈先生看完以后,一言不发,慢慢地将申请书撕成两半;那位同学也很知趣,鞠了一躬便退出去了。师生未交一言,一件事就算结束了。任老感慨地说,现在扯皮的事太多了,办一件事,要说上多少的废话!  相似文献   
66.
上个月到南京开会,中间抽空去看古平姊,照例天南海北地神聊一通。其间她告诉我,她从历年所作的人物专访中选出四十来篇,交新华出版社出版,问我能不能为之写点后记;她自己手头  相似文献   
67.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68.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缀宜修,婷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相似文献   
69.
鲁迅,作为一个教育家,对教材问题十分重视。三十年代他曾感慨地说:“所谓‘教科书’,在近三十年中,真不知变化了多少。忽而这么说,忽而那么说,今天是这样的宗旨,明天又是那样的主张,不加‘教育’则已,一加‘教育’,就从学校里造成了许多矛盾冲突的人……。”旧教育的弱点往往突出地反映在教材的陈旧混乱等方面。  相似文献   
70.
一般地说,写小说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叙事角度:最常见的一种是作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可以随时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情和议论也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这种“全知”的叙事角度一般采用第三人称来写。另一种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讲自己的故事,或以自己的故事为主,这可以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