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体育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英国大选后,新任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上任伊始就开始了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通过颁布《学园法案》并倡导中小学转变成为学园,鼓励创建"自由学校",取消或关闭一些无助于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机构和组织等措施,力图消除学校管理中的官僚主义,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管理学校和课程的权力,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大选择优质学校的权利,政府还设立学生补助金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以改变英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不平等和不均衡现象。英国政府简政放权促进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的改革措施对我国也有启示。  相似文献   
22.
分析考察课程结构,有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分析、理科课程的结构;也可以分析实习、实践等活动类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结构等。这些分析不难在现有的献中找到,本不打算重复。  相似文献   
23.
对于新课程改革,有争议本属正常现象,但其中的心态问题显然更加耐人寻味。新课程所遇到的挑战与责难。反而凸显了它的实践开拓价值与文化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24.
对于新课程改革,有争议本属正常现象,但其中的心态问题显然更加耐人寻味。新课程所遇到的挑战与责难。反而凸显了它的实践开拓价值与文化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25.
我国中小学"技术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基础教育中开展"技术教育"由来已久,在建国之初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就广泛开展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在十年"文革"中,它基本上变成了带有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色彩的、简单机械的"劳动教育"。至80年代,经拨乱反正,"技术教育"与整个教育事业一道,渐入正规,教育部于1982年12月发布的《关于在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标志劳动技术教育开始步入真正的规范化旅程,并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通常所讲的劳技教育实际上就是指1983年以来的以"劳动技术课"为标志的劳动技术教育。我国中学"技术教育"研究,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6.
自学考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教育形式,它既无专属自己的教学场地、设施,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教师队伍,但它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教材体系,唯此才是自学考试发展的坚实基础。 自学考试的教材建设十几年来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陈旧、管理  相似文献   
27.
区域产业结构、学科结构以及教师人才结构三者之间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以天津市高等教育为例,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构成现状和发展趋势,高校学科结构和教师人才结构的现状情况,可以对比分析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教师人才结构的互动与衔接,从而发现高校学科结构及教师人才结构的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28.
学校课程的不同类型,实际上代表着不同的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教育思想,也产生了若干课程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29.
论现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四个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以知识传递和复制为特征的传统学校课程已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世界各国已经掀起了新一轮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场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等四个方面。其共同特点是: 一、调整课程目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课程强调知识的传递与复制,课程的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系统知识为教学的中心。这种守成教育锻炼了学生的博闻强记能力,却未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人才观念的根本改变,系统知识在人才的素质构成中到底具有多大价值开始引…  相似文献   
30.
儒家文化对青年创造个性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胜不衰的精神支柱。这其中,儒家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特别是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经历代王朝的推崇与神化,儒家文化实际上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