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体育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6 毫秒
21.
凌召 《武当》2012,(5):13-16
太极拳以掌运八方,足踏五行,通过拥、捋、挤、按、采、挒、肘、靠,结合三十七个基本拳势,化生出种种击人、拿人、发(放)人的方法,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技击形态。此处介绍的太极十八跌,是太极拳三十七个拳架中具有沾衣擒跌的鲜明招法。  相似文献   
22.
凌召 《武当》2000,(1):51-51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常备饮食品;是社会交往,结交友谊的桥梁。过之,会伤伐身体,危害健康;如用之得当,于人于己都有莫大的好处,不但能祛病疗伤痛,还能延年寿。  相似文献   
23.
凌召 《武当》2009,(7):20-23
【领会】形意拳要求腰与背须刚柔相济,松紧适宜;实质就是涵胸与紧背联成一气。涵胸是胸略内收,以使脊背后靠,脊椎突起。胸内有虚空、包涵之意。紧背也称拔背,即背部肌肉的对拔舒伸,呈上下、左右的十字状对称相拔。合而言之,没有涵胸则背肌难以舒长伸展,没有背肌的舒展则无法打出力由脊发的整体之力。  相似文献   
24.
凌召 《武当》2009,(6):21-23
以五行拳运动之法来完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在明、暗、化三劲的练法上完成的。初练拳时,用力以刚猛之劲为主,拳势要舒展,不可拘谨,为的是使劲力发于体外而抻筋拔骨,劲力调和顺畅,开出体劲,渐渐达到体动随心动,炼精化气,以退后天返先天,这是练明刚之劲。练功久而久之,内三合程度逐渐提高,行拳作势舒畅自如而无喘意,自身也就松了。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练习,力量外放,用尽了,拳不打乏力,练拳者自己都乏了,身体自然能松软,促使体的柔化。基础打好了,又使精足气壮,骨质坚韧.洎军六合严整.内劲自生。  相似文献   
25.
凌召 《中华武术》2004,(3):40-44
19,猿猴出洞 敌我双方对峙而立。对方垫步用右腿虚踢我裆腹,在我方起身之际猛冲右拳朝我方面部击打而来。我方速退右步,左猴爪挂住对方右腕的同时,乘势左转体,起右腿猛力挑击对方裆部,将其制趴于地(图62-64)。  相似文献   
26.
铁腿真功     
凌召 《中华武术》2003,(1):34-37
1999年12月12日,在美国举行的中国散手对美国职业拳击擂台上,中国散手队员尤邦孟、格日乐图均以一腿定音,突出了中国腿功的博大精深。 为了让众多的腿功爱好者能了解和  相似文献   
27.
第一式:手挥琵琶解锁喉 假如敌方右手作虚晃,同时伸出左手锁抓住我方咽喉时;我方立即上抬右手抓握住敌手腕背,右脚猛后退一步拉伸对方左手臂的同时,左掌前伸刺击其腋肋部。在敌方受惊稍懈力之刹那间,我方左手挥臂上扬向左上反划,用左前臂外侧格击敌左肘关节部,我方同时松握右手,以左手猛的上挥将敌锁喉之手化解脱拿(如图1~3所示)。  相似文献   
28.
凌召 《武当》2003,(4):34-37
天狗滚堂为八大秘招之六。乃取地术犬法的卧地腿法,地趟滚翻的技术。用于武术技击格斗时,为败中取胜,脱身化影的腿法绝招。全式由六组技法组合而成,每一组技法都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9.
凌召 《中华武术》2004,(2):48-51
猿猴拳是一种吸取猿猴灵敏、机智的特点,并结合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跳跃、翻腾等攻防技击手法创编而成的独特拳术。在演练和技击中,突出拳法的掌爪抓拿,步法中的跳跃、闪展、腾挪,以显示猿臂的轻快灵巧、变幻莫测,猿足纵跳的矫健,猿身的柔软、活便与眼疾、心神合一为表里。其动如风,其静如山,猿纵猱飞,身轻如燕。  相似文献   
30.
凌召 《武当》2014,(12):58-61
凌召由壮而老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也是自然的发展规律。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曾从生理的正常现象来说明不可避免衰老,而且可能提前衰老,又指出智愚的认识不同,说明强壮和衰老是从同一基础上出发的两个不同的方向,完全是由能否妥善养生所为决定的。故而,认为避免内外因素的刺激,减少疾病,可以改善甚至阻止衰老的到来,如果已经发觉衰老,再想回复强壮,那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