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运动训练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性科学以全新的理论框架体系和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运动训练学作为体育学科的一个子系统,其自身的复杂性要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知识来解决运动训练中的难题。文章通过对复杂性、复杂性科学概念的词义解析和特征分析,阐述了运动训练理论的六大复杂性特征,并应用复杂性科学方法对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中一些经典命题进行了例证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摘要:演化是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重要特性,运动训练目的就是促进其向竞技比赛需要的方向演化。在传统竞技能力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多得是关注竞技能力系统的线性演化过程,而忽略其非线性演化的特性。借用复杂性科学与非线性科学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归纳与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竞技能力系统演化的非线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探索。由此提出:竞技能力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竞技能力系统演化的动力和源泉;饱和型、指数型、U型、S型、间隙型、不灵敏区型和时滞型等是竞技能力系统演化的基本非线性模式;而非加和性、波动性、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分叉性、突变性和协同性等则是竞技能力系统演化过程表现的非线性特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中国训练理论研究落后于中国竞技体育实践这是不争的事实。破解中国训练理论发展的瓶颈已迫在眉睫。从中国训练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看,应该回归本源,即研究交叉性科学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法、逻辑法等方法,力图用交叉科学的视角,利用多学科的基础理论,揭示出交叉性科学问题与训练理论发展的逻辑渊源、问题困境和路径选择,重点讨论交叉性学科问题在训练理论研究过程中的认知问题。解决训练过程中的交叉性科学问题,关系到中国训练理论研究方向,即自主创新和国际化,这也是新时期训练理论发展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4.
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训练是专项训练,是体能专项化的桥梁,提高了技术表达体能的效率,缩小了训练和比赛的距离平衡稳定性是竞技体育的"功",功能训练的核心是训练技术动作的整体性和神经肌肉系统的本体感觉,本体感觉训练是技术感觉训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很多研究成果不能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大量复杂问题。制约项目突破的瓶颈在于对项目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的错位。而随着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不断介入与渗透,我们很可能迎来运动训练方法革命的时代。训练方法的创新首先要对运动项目规律认识创新。为此,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爱杰博士、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主任李少丹教授对我国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谈了看法。本刊拟分两期刊登。  相似文献   
16.
备战与参赛是奥运“金牌系统”最重要的两个构成要素.概括和揭示奥运备战与参赛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要说明奥运备战与参赛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根本属性.深刻辨析和解读奥运备战与参赛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把握竞技项目奥运备战与参赛的指导思想和操作的方法论具有鲜明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女足为对象,探讨其赛前高原训练负荷调控时期的划分,以期为女足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赛前高原训练作为一种强化训练方法,其负荷安排对提高女足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安排意义重大,但国内外对此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很少,为此,以我国优秀女足为研究对象,对其赛前高原训练的负荷安排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全国女足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的规律,为今后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不仅是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者,也是幽默艺术的实践者。林语堂先生的散文轻松幽默,引人入胜,与他善于修辞是密切相关的。在林语堂的散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精细、奇设、矛盾、降用、借用、比拟、夸张、比喻、回环等修辞方法,形成了轻松自然的幽默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语言艺术制约着教学效果,是优化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语言“蜜”的作用,就要做语言的有心人,善于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震撼学生心灵,把语文知识及抽象道理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地传授给学生,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的学生十分欣佩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他们回顾说:“我们这些作学生的和她一接触,便感到一种吸引力,她的和颜悦色的教态,清晰而有条理的思路,妙趣横生活泼生动的谈吐,好像是信手拈来而实在是深思熟虑的语言,似山洞的清泉,淙淙挣净、瀑游流过,会一下子抓住你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