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12.
一行尊法     
段成式 《华章》2011,(9):25-25
僧一行①……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③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⑤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⑥,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日:“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⑦大骂日:“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相似文献   
13.
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麟  段成 《华章》2009,(19)
在"隐喻狂热"浪潮的推动下,隐喻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在近30年间,各派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探索,硕果累累.从语言层面角度而言,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和语篇隐喻受到众多学者关注.而语言起源于语音,语音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却很少被论及.因此,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中有关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语音隐喻在歇后语中的表现形式,从而探讨歇后语中语音隐喻的功能.以期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语音隐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15.
浅议语音隐喻在英语幽默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里重要的理论,在隐喻中学者关注较多的为修辞隐喻,语法隐喻等方面,对语音隐喻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从英语中的幽默现象入手,探讨隐喻与幽默的关系,以及由语音引起的英语幽默.如由双关的用法而引起的幽默,通常是由于相同的音有不同的意义而导致的,而这些现象通过语音隐喻的理论知识即可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怀柔县北台上水库广播站是在1959年11月建立的。当时五名广播員中有三名不懂广播知識和播音技术,播音质量低,因此不能滿足民工的需要。为了改进播音工作,广播員一面认真收听各地电台的广播,练习朗讀,鍛炼嗓音;一面深入工地,边劳动边采訪,体驗民工生活。在播稿前,反复閱讀稿件,力爭做到熟练、不出差錯。就这样,在党的培养和广播員的积极努力下,播音质量很快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三)突出特色,塑造形象树立形象是我们对外宣传的根本任务。将云南形象塑造工程作为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目标中“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启动工程。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全国宣传系统的同行100多人到云南召开了“云南迈向21世纪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暨实施云南形象塑造工程研究会”。很快,云  相似文献   
18.
语音隐喻指不同的所指借助其能指的语音层面进行的联想/映射。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对语音隐喻进行了语用解读: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是一种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明示-推理过程,它必然受到关联原则的支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9.
连贯语流中的同化现象十分普遍。文章简要分析了这一现象与气群、协同发音等重要概念的关系后,对语音同化进行了定义,并就其特点、常见同化类型及规则进行了概述,并认为对该现象进行正确的音系分析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语言学家H.D.Brown认为,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的交际功能.而目前的外语课堂教学就过分强调了语言形式的习得而忽视交际功能培养,同时与提高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密切相关的校园外语活动又因缺乏外语专家指导显得无序和无层次.因此,作者在文中以交际能力理论、二语习得的"输入"和"输出"理论以及"语境"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大学校园中非课堂环境下外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