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1篇
教育   584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9 毫秒
61.
文章介绍了林语堂的生平、译著和林氏的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探讨了林氏在翻译实践上的卓越贡献及其译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2.
生花 《初中生》2008,(1):27-29
林语堂出生在闽南漳州平和县的坂仔村。坂仔村是青山环绕的肥沃盆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有“宝鼎境地”的美称。林语堂在青山绿水间度过了人生最初的10年。  相似文献   
63.
刘欢 《文教资料》2008,(18):21-22
本文从赖斯和弗米尔的目的论看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的翻译,分析林氏翻译的精妙之处,即:不纠集于异化、归化的翻译方法,而是根据目标读者和翻译目的灵活采用.  相似文献   
64.
【真题回放】林语堂说:我爱春天,但她太年轻。我爱夏天,但她太气傲。所以我最爱秋天,因为秋天叶子的颜色金黄、成熟、丰富。作者通过这种形象的说法,表明了他那个年龄段的人对生活的看法,那么,作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65.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 《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述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6.
鲁迅和林语堂同为中国现代文坛巨子,感应着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时代主题,都对"国民性"问题,即超阶级、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然而,其探索的目的、角度、现实意义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差异.它们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印证、补充,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性格的思索和反省.  相似文献   
67.
林语堂在横跨中西的多文化语境中,精心塑造了一个艺术化、唯美化和梦幻化的"老北京"形象,这既是跨文化翻译的典型产物,也是作家本人文化中国情怀的集中呈现。他将"老北京"视为古典中国的肉身原型、传统华夏文明的辉煌象征和现代中华民族的首要认同标志。林氏对"(北京)城"与"(中)国"之间同构关系的渲染,及其以北京叙事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论自觉,都为后来的众多海内外华人作家所借鉴和传承,北京则为他们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广阔空间。而林语堂对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中的某种纠结。  相似文献   
68.
作为20世纪中美文学与文化交流史上不容忽视的两座"人桥",赛珍珠与林语堂长达20年的交流活动理应值得充分关注.相似的个性和共同的理想把赛、林二人紧紧连在一起,彼此的欣赏和影响促进了各自的创作.即使最终的决裂,从特定的角度看,也折射出交流主体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观,具有比较文化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69.
在翻阅林语堂研究文章的过程中,有感于理论方法的滞后.本文试图将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进行理论方法的尝试性建构,如思想史角度的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的结合,从而加深对林语堂现象的认识;如从知识分子心灵史的角度出发,从而将人物研究角度的林语堂研究由对其独特性的研究引向对普遍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0.
文学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形”和“神”,以做到形神兼备为最佳,也即在正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传达弦外之音,这也正是翻译中最大的一个难题。翻译家和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所译沈复的《浮生六记》就很好地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的统一,无论是从语言的选择、篇章的理解到情感的再现和意境的重铸都译得丝丝入扣,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本文欲从“传神”的角度分析林先生所译《浮生六记》所体现出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