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淮河流域大小河流普遍污染,形势严峻已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为了人民的健康,必须加强对淮河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62.
淮河流域平原洼地众多,因其自排能力薄弱易产生严重涝灾。为研究洼地蓄排调度关系,以泉河洼地为例,采用ArcGIS分析地形地貌,并以区域50年长序列降水资料为依据,对典型年进行除涝水文计算,综合考虑区域的自排以及抽排能力,分析目前洼地调蓄能力与排涝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与1998年相比,2005年之后的各典型年的洼地抽排能力提高2.5倍左右,缩短内涝淹没时间2/3,效果显著;不断增加抽排能力可以极大降低淹没水深,但对淹没历时影响较小。即使2005年的抽排能力提高1500%,其淹没历时仅缩短6天,仍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控制水位。通过对泉河洼地区域蓄排关系的研究,为其他类似平原洼地除涝分析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3.
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一书中春秋、战国部分的概要。运用文献、考古资料,首次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这两个时期淮河流域在业(铁器、牛耕、大型水利工程的兴起、农田的规划与整治、农作技术等)、手工业(地区性的手工业名产的出现、青铜冶铸、新型的冶铁业、桑麻生产及纺织等)及商业交通等方面的经济发展概况,得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4.
淮河流域是东汉时期“北方系人物画像镜”的一个主产地与流播中心,整理淮河流域东汉人物画像镜的出土材料,对此类镜的起源、兴衰演变、图像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证,梳理其形制特征、文化内涵、地域分布规律及其与周邻同类器之间的关系,可见淮河流域人物画像镜特色鲜明、自成一系,是东汉中晚期“北方系人物画像镜”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六安寿县一带应是此类镜一个重要的生产与流播地。  相似文献   
65.
淮河是黄河与长江之间最大的一条自然河,横贯豫、皖、苏三省,全长约一千公里。淮河下游地势低平,田畴肥沃,宜植五谷。"江淮熟,天下足",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辛勤劳作,使淮河流域一度出现兴旺富有的景象。淮阴(今淮安)地处淮、沂、沭、泗流域,是一座与水息息相关的城市,曾因水而兴,也因水罹灾。  相似文献   
66.
朱伟 《中国钓鱼》2004,(5):14-14
淮河流域的季节性很强,特别是春末的梅雨,夏季的大雨、暴雨,都使各地库满河平。雨后,无论是向淮河、洪泽湖泻洪排涝,还是水库放水,河汊沟渠都流水不断。鱼儿不是逆流而上,就是顺流而下,原本无鱼的排涝大沟、灌溉水渠都遍布着鲫、鳊、鲤、草、鲶等以及许多小杂鱼.成为垂钓者的乐园。当然,流水钓与静水钓有着截然的不同。  相似文献   
67.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民国以降,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淮河流域煤炭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政策法规支持与铁路的助推为淮河流域煤炭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企业管理机制的健全、资金的多方筹措和机器设备的更新,则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在动力。从产销量与收益状况来看,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煤炭业开发绩效显著,尤以中兴煤矿、徐州煤矿、淮北煤矿及淮南煤矿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8.
<正>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文明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获批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为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金荣权教授。研究中心以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为主体,整合了我校  相似文献   
6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灾能力在灾害系统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不同的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可能很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在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中应加入减灾能力要素,并提出灾害系统应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复合构成。区域灾害系统功能体系由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复合构成,形成了文章提出的考虑减灾能力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在孕灾环境相对稳定情况下,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与一定强度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一定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正相关,与灾害发生区域减灾能力的抵御性呈负相关,给出了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给出了致灾因子概率指数、灾害损失指数和综合减灾能力指数的具体表达公式。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积累一定时间的减灾能力评价数据基础上,可以对未来某区域的综合风险进行预测,为政府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洪涝灾害为例研究了区域的综合风险,对研究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0.
在详细收集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教育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阶段安徽淮河流域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概括总结,深刻探讨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认为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教育是在落后中缓慢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受到教育经费不足、地方风气保守、自然灾害等不利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