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816篇
科学研究   23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许多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认为,在英语学习各个方面最难获得的能力就是口语了,而口语的学习的难度在于从心理上无法开口。事实上对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口语最大的难度,就是缺乏对心理困难的认知。本文主要讨论英语学习者们怎样认识和克服心理上的困难,以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学习口语过程中最关键问题,以提高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称做“问题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童倩云 《职教论坛》2006,(22):42-44
教学设计是设计教学当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原理以及教学流程安排等多种有关教学因素的整体的一个综合运用。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状态是不同的,而数学是思维的科学,离开了思维,数学教学将难以进行,因此,关注学生的思维心理过程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问题不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而且还指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生活或生产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矛盾。意识是人脑对现实生活中客观物理现象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自觉反映.从而自然而然在行动上表现出来。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物理学习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  相似文献   
15.
体验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途径。它虽然不是具体的心理活动内容,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积极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对丰富感性认识和积累,对提高理性认识与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体验是亲身性的,其感受具有的性质,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融入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6.
运用心理效应 构建有效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Henry Clay Lindgren在其《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教和学是心理过程,而懂得这种过程的教师便能更好地发展有效学习的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文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的方法讨论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创作的短篇小说《黑暗,光明》,力图用宏观的文学理论引导微观的语篇分析,使文评观点和语言理据相互佐证和支持。研究发现该作品具有较大的语篇潜势:作者集中使用心理过程、语言过程和关系过程等及物性特征,充分又微妙地实现了作品的主题意义,即一个群体强烈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而使学生进入主动阅读心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问题驱动",使之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因而,阅读教学应致力于思考问题空间的创设,使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兴趣,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我感悟、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的境界。具体地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印象或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相似文献   
20.
邱茨芬 《广西教育》2006,(7B):59-59
“语感”包含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我们常说的“语感”其实就是“语感技能”,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基于上述的认识,我认为,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最基本的训练中,应该进行语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