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93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孙侃 《文化交流》2016,(2):42-44
正海峡文化同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交流中彼此加深了解的两岸文学。洛夫(1928—)是台湾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洛夫自称"诗魔",既指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也指对诗歌创作极度热爱,至今,已出版了37种诗集。龙彼德是位在浙江乃至全国颇具声望的诗人和评论家。他把洛夫当成诗学研究的对象,30年来孜孜不倦,结出  相似文献   
22.
诗情入杏坛     
第一次感知朋友的杏坛诗情,是一个初夏的周末。朋友是新朋友.因为我们的名字出现在杂志的同一个版面.便成了手机短信往来的朋友。记得那个周末的下午,我在房里释卷静坐,想起这个朋友,便在手机里键入了一个号码。“对不起,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起。”似乎出于礼貌,她没有挂机,耐心地与我聊起了  相似文献   
23.
在武后朝诗人中,陈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诗歌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他标举“汉魏风骨”提倡恢复建安人的远大抱负和慷慨意气,在复古旗帜只革新“采丽竞繁”的风,本旨在社会历史语境入手,分析其“汉魏风骨”得以形成的原因;通过对他生命境界的描述,再观其“汉物风骨”的精神基调及主体人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4.
陶陶  楚翰 《培训与研究》2001,18(4):5-10
在文学艺术意境的接受过程中,主体之美感的产生原因是丰富多样的,复杂的;而接受美感的产生,既来自艺术意境本身物化形态的触发,形成接受再造的依据,又来自接受主体的召唤结构、美感差异以及审美关系的潜藏的变量因素。  相似文献   
25.
<正> 诗歌语言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尽管诗歌创作往往靠的是“神来之笔”,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其客观存在却必定表现为具体可感的语言形式,离不开遣词用字,组句成章。新批评派的张力论认为,文学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张力普遍存在于文学的各种因素之中,诗歌语言也不例外。唐诗之美,重在形式,其遣词用字是有规律可循的。唐诗中的副词具有特殊的时间或空间暗示作用,诗句中的副词往往隐含一对相互对立的时间或空间,形  相似文献   
26.
崇尚功名、追求建功立业以及昂扬奋发的执着热切的兼济意识与进取精神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唐诗或以慷慨报国、昂奋热情的豪迈见长,或以痛斥时弊、无所畏惧的批判称。考察这种精神的内核,则是由时代的雄强、儒侠思想的相互渗透共同建构的积极入世、弘扬自我、张扬个性的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必然呈现出苍茫壮阔、刚健雄浑的境界,从而形成唐诗最具个性色彩的阳刚美。  相似文献   
27.
徐枋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遗民代表徐枋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且多才艺,向为学人所重视。本文以研究徐枋的思想为主,认为其实现生命价值、恪守忠孝气节的理念、民为本的思考、人生价值取向、道德教育、学习之道等问题,对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且对后人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8.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纵观王维的诗,年轻时期与中老年时期明显不同。晚年王维的思想渐渐消沉起来,加上接受了佛教思想之后,其诗风渐渐走向枯寂、冷峻,诗作也大多以冷色处理。其中《过香积寺》用冷色调作了一系列的渲染,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29.
隋炀帝兼备多重身份:皇帝、文士和佛道信徒,这些不同的身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隋炀帝还特别喜好南国风光,他的诗歌与南方水乡的旖旎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代帝王,炀帝在隋代诗坛上具有的特殊的地位。他既是一位融合南北文风的作家,又是一位转变风气的诗人。  相似文献   
30.
诗的语言多是隐喻语言,于坚却利用“口语化”等多种修辞手段,拒绝隐喻,以对“存在”作最大限度的敞亮。其意在反叛“朦胧诗”的诗歌艺术,凸显后现代主义精神和平民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