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干戚舞产生的时代背景、时间、性质、原因等进行考证。认为:干戚舞是一种反映上古历法制度的傩舞,起源于"万物有灵"的图腾时期,缘于部落争王,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结果,滥觞于黄河金三角古河东解州一带。  相似文献   
22.
干戚舞渊源考(一)——干、戚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干戚舞干、戚演化与象征进行考证。结果认为,干、戚均为礼器化的实用兵器,干即舞用盾,由具有图腾性质的特殊材料装饰;戚即舞用斧、钺,一般为玉质材料。干象征神权,戚象征王权、军权、父权。干戚舞干与戚的结合,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在“王权神授”时期显示其王权的权威性与正统性。  相似文献   
23.
为克服理智主义的狭隘,自20世纪开始兴起了从视角、理论与概念等方面的实践智慧研究转向,中国的“功夫”概念也位列其中。功夫集功法、功力、功效为一体,以本体实践的身体主体生成与转化为特色,身体主客一体彰显人的存在,能补正追求外在效果的理智主义知识,发挥出更好地指导幸福生活的实践智慧。在朝向本体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生活实践中,功夫不是拥有一个身体,而是成为或创造一个身体的主体生成与转化。相比于功夫对生活的规范与指导,知识论呈现出主体抽象化与身体工具化等实践局限。功夫倡导回归自由与生活自在来解释与改造世界,以个体化、体知化的实践智慧给世界贡献了一份“如何幸福生活”的中国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24.
在促进文化认同的体育民俗化与民俗体育化发展背景下,采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民俗体育现代化路径向度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元素的符号化还原与场所关系呈现是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内容认知路径;官、学、民、育一体化的互动治理与身体、空间、时间、关系交合下的身体表演是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技术再生产路径;外源性的媒体传播、内源性的产品开发是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形式传播路径。内容路径、技术路径及形式路径分别对应了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中国元素能站得住、留得下、传得开之保护与传承困惑,从切身感、生活感与地方感三个维度达成文化认同,服务文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明清镖局的产生、发展、分类、管理、业务与生存空间进行研究,探讨明清镖局与武术传承的关系。结果认为:镖局是为商人的人身及财产等提供安全保障的商业机构,起源于明末清初个体行为的"镖户走镖",发展完善于清代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培养武艺人才,以武术为基本营业手段,武术技术是镖局外在的生存基本手段;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镖局内在的生存之道。其中师徒关系武术传承下的道德约束,是镖局商业成功运营之本质——信托责任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6.
实践活动课贵在“活”重在“动”,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把课堂、乐趣、时空、权利、伙伴还给学生。数学活动课力求“三活”,即形式灵活、内容鲜活、气氛快活。教学过程中要求“三动”即:多动眼、多动手和口、多动脑。教师要以活动课为阵地,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寓教于思,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一、让学生多动“眼”,提高观察能力“观察是智慧的能源”。在“认识形体”活动课中,我设计让“唐僧师徒”带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逐一登场,让学生主动辨认,以找促动,感知形体的特征,产生爱学、乐学的…  相似文献   
27.
论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丽梅  亓传琴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304-305,308
中华武术是古老东方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发展至今已有套路和搏斗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艺术美是武术实用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辩证统一体。艺术使武术套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推动世界体育文化的大发展。文章讨论了武术艺术的发展史以及武术套路的4个美学特征,这一探索对武术的继承、发展、变革、创新是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28.
为了解不同剂量茶多糖补充对长期大负荷运动大鼠心肌、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灌服不同剂量茶多糖大鼠的长期大负荷游泳训练实验模型,测定大鼠心肌、血清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与运动组相比,运动+茶多糖Ⅰ组、运动+茶多糖Ⅱ组和运动+茶多糖Ⅲ组心肌、血清的MDA含量明显下降,SOD、GSH-Px和CAT活性明显升高,且运动+茶多糖Ⅰ组与运动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茶多糖Ⅱ组和运动+茶多糖Ⅲ组与运动+茶多糖Ⅰ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茶多糖Ⅲ组与运动+茶多糖Ⅱ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现一种剂量依赖性:茶多糖补充剂量越高,MDA下降越明显,SOD、GSH-Px和CAT活性升高越明显。提示茶多糖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损伤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长期服用茶多糖可以有效地减轻运动产生的内源性自由基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对大鼠心血管系统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
通过查阅参考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文献资料,对我国夏代干戚舞的内容、性质、表现形式与功能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认为:夏代干戚舞主要以朝歌乐舞形式存在,用于祭祀祖先、天帝,充满巫术气息;其表现形式融舞蹈与鼓、石磬等乐器伴奏于一体;干戚舞在夏代有《九歌》、《万舞》等具体形式,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变革、祭祖的史实,以及用舞蹈宣扬历法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3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河东民俗舞龙的流变进行探讨。结果认为:河东舞龙的流变分为原发期图腾崇拜、自在自发期民俗节日、社会转型期"民俗体育舞龙"与"民俗文化舞龙"三种类型,并从传承主体与行为、传承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河东舞龙流变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制度建设和传统文化宣扬是河东民俗舞龙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