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干戚舞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献资料、出土实物的研究考证,指出:“干戚之舞”源远流长,“干、戚”均由实用兵器衍化,“戚”除与?干”同有神权象征外,还有王权、军权的象征意义。干戚之舞滥觞于黄帝红山文化时代的黄河中下游河东(今运城)一带。干戚之舞初为傩舞,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图腾舞蹈,祈祷天下太平。原生态干戚舞具有“娱神、娱人”的娱乐特征、功利和实用性突显的巫术特征、“缘物寄情”的原生态准艺术美学特征、代表部落族团意识的集体特征。  相似文献   
32.
摘要:20世纪兴起注重身体“内在感觉”的身体教育与16-20世纪一直倡导“外在指标”进步效果的身体教育结合,日渐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也是以身体为载体集“外在指标与内在体验”为目标的身体教育过程,面对现代武术教学长期追求外在指标锻炼效果所导致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发展困境,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互动的身体教育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不仅是“外在指标提高与内在感觉深化”的一体化身体教育,而且从内外结合中强化了武术人对身体的认识,形成了四种武术身体观:分类与系统的身体观、被控制与自主的身体观、超越肢体与人械一体的身体观、意志磨炼与思考想象的身体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相融合的文化教育遗产既具有增强体质的锻炼特性,又因体验丰富而具有提高兴趣的精神元素,应成为当今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3.
《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以尚武崇德为文化核心,以打练结合为技术模式,以习武通段为教学导向,教程内容与形式呈现多拳种、多层次、多类别由简入难的教学程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高校引进段位制教程,符合武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针对当前普通高校推广段位制教程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路径,旨在全面促进《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4.
广场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历史传统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全国各族人民的武术、舞龙、舞狮,云南彝族的跳鼓,湖南土家族的高脚马,陕西的安塞腰鼓,天津的高跷等都归属此类。1999年首都国庆大典九条重庆铜梁大龙代表九州华夏,组成强大的舞龙方阵,舞出了龙的神韵与灵性,表现了当代中国人团结拼搏,合力向上的精神风貌。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1年九运会的南狮表演气势磅礴、威风八面。这些广场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既  相似文献   
35.
宋代武举制度虽然较前朝完善,但宋代武举几经兴废,异化现象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宋代武举"以文制武"、"将从中御",武学是武举的附庸,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武将官员补充、晋升不以武举科考为主等,宋代武举异化原因有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两种,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宋代武举异化及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6.
采用实验法,对参加6个月杨式太极推手与套路锻炼的50—60岁中老年女性心血管功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杨式推手运动强度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合中老年女性锻炼;推手与太板拳套路结合锻炼比单独太极拳锻炼更能提高中老年人有氧工作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太极拳术锻炼对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改善程度与运动强度成正相关,运动强度越大,心血管机能改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3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运城学院体育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运城学院体育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类型有所局限,目的不够全面,途径太过单一。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讲座,多渠道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与相关单位联合,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8.
北宋时,相扑盛行,不但出现了类似竞技化的全国性比赛,还发展了娱乐化相扑,其中女子相扑的流行是北宋相扑一大风景。文章在文献梳理基础上,相异于以往从上而下的视角,采用巴特神话修辞法深入北宋当时社会实际生活从下而上的视角对北宋相扑盛行神话进行探究,指出:君民交融、君王的开放与包容、裸身权力构建、技术创新模仿、性别身份趋同等5个方面是北宋相扑盛行的向度归因,这些向度共同体现了北宋外向性的社会特征,隐喻了社会的外向特征促进了相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