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通过将近半年的调查了解和翻阅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发现了一些现象,引发了笔者的颇多思考,现呈现出来,供同行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2.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的接受、分析、选择和整合的过程。如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那么,数学材料就是“原料”,学习的结果就是“产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第一要素就是来自人脑外部的“原料”。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一、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含义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只有当学生将这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相应的认知结构时.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系统化。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起着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也主张。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因此.如果在教学时,教师能根据将要学习的知识的特点.组织开展相应的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解题,学会数学地思考。著名数学教育家、现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先驱波利亚也认为,要“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由此可以看出解题训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数学实践中,教师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数学思维科学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的接受、分析、选择和整合的过程。如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那么,数学材料就是原料,学习的结果就是产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第一要素就是来自人脑外部与内部原料的质量。《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在数学教学理念日益更新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学习材料,创设既合理而又富有活力、既关注又尊重学生的学习情境,成了每个教师竭力追求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数学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实验、探索、思考、合作交流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也有很多老师困惑:为什么我同样也搞了数学生活化,怎么就不行呢?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先是出示一幅学校生活的情景图:足球场上,小朋友在踢足球;旁边有一位手拿三角板的老师正经过操场;不远处,有位老爷爷拿着一把大剪刀正在修剪树木。然后从一些生活中的“角”的实例抽象出“角”的图形。但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角”的知识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些困难。为了让学生既轻松愉快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经过反复斟酌,我设计了用多种形式的“玩”贯穿整个“角”的教学环节。一玩——“拼角”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学…  相似文献   
8.
一堂完整的数学课,开场白、教学过程、结束语,缺一不可,都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才能体现出这堂课的完美。即使短短几分钟的课堂小结,只要巧妙设计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增添课堂活力,演绎课堂精彩,对整节课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效。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页。教学案例师:说一个你最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并说说为什么?生1:我喜欢30,因为我们班有30位小朋友。生2:我喜欢8,因为我今年8岁了。……(老师把学生说的数字一一写在黑板上。)【评:我们生活在数字化的世界里,生活中充满着数字。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数,贴近学生生活,又为下面的计算提供了题材,使枯燥的数字充满童趣。】师:大家说了这么多喜欢的数字。那么,你们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两个数字组成一道加法或减法算式?能的话将它写在卡片上。(把学生编好的算式卡片贴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为什么要引入故事”和“什么时候引入故事”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引用中外经典数学小故事和古代数学小故事对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意义。数学故事不但生动、有趣、易开展、作用大,而且是促进小学生计算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